5.16.2005

Arch @ 明日建築 純藝術性與非線性

有建築諾貝爾獎之稱的普立茲克建築獎獲獎者,27年來呈現兩種建築涵意,一是得獎者「過去」的大量作品,呈現出對時代的貢獻;另一類則是作品雖少,但對「未來」極具啟發性與示範性。中國時報與交大建研所擘畫的 「明日建築」專欄,上周刊登的安藤忠雄屬前者,而這次的札哈.哈蒂則為後者的代表人物。
建築雖是藝術的一環,但因各時代工藝與科技限制,無法像藝術創作般自由揮灑。然而,如何使建築在重重困難中擁有更好的純藝術性,就成為各時代建築師須突破的關鍵。


我們熟知的法蘭克.蓋瑞從1990年代運用數位科技所擁有天馬行空的設計與製作精確性,尤以97年完成的西班牙畢爾包美術館,達到數位建築的純藝術性。然而,蓋瑞的藝術性是形體複雜、高科技、高門檻、難以普及的純藝術。
但同世代,札哈卻提供了另種可能,她運用低科技,以極簡單的線條與空間,就達成低門檻、較易普及的純藝術建築。
因而,建築對純藝術性的追求,蓋瑞帶動的是數位與高科技複雜形式,而札哈則示範了手工卻低門檻的簡單形式,趨近純藝術而自由流暢的空間,同時也提供了另種明日世界的重要功能。
在數位時代的生活機能中,為回應網路與資訊極度擴張與瞬息萬變,由原有單一、直接、循序漸進(linear)為主的思維模式,逐漸轉變為複合(hybrid)、多重(multi-layer)、多向連結(hyper-link) 的思考。札哈擅長的自由流暢空間,不是追逐精確不變的建築盒子,反而更能突顯設計案在地性的都市空間、建築需求、當地工法的複合性、多重性及多向連結性,這些特性也就是數位資訊中所稱的「非線性」(non-linear)。
她接受我們的邀請,提供四天前才完工開幕的BMW萊比錫總部,為「明日建築」作了純藝術性與非線性的雙重示範。

@劉育東(交大建築研究所教授)

沒有留言: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