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9.2013

牆畫的力量@Art






蓬皮杜藝術中心梅茲分館首度在歐洲呈現美國觀念藝術家Sol LeWitt(1928~2007)的回顧展《牆畫:1968~2007》,一直延續至7月29日。該展由透視專家Cécile Degos親自操刀,將嚴格依照Sol LeWitt作品的比例,全盤考慮作品尺寸和感知效果,精心編排整個觀展流程。展廳分隔而又連貫的各空間內,牆面或游弋著直線虛線,如光芒萬丈;或綿延著黑白的曲線,如波浪洶湧;或漂浮著鉛筆勾勒的正方體,讓人恍惚面對一頁幾何作業本;或斜拉著幾組平行的粗線條,讓人找不到平衡,隨即又跌入一套圓圈組成的漩渦。

一列敦實的黑色正方形、三角形、梯形、矩形和圓形依次排列,撐滿一圍三堵牆面,組成《Wall Drawing#346》。這組作品曾於1981年2月在巴黎Galerie Yvon Lambert畫廊由藝術家本人率隊完成,隨即1982年由蓬皮杜藝術中心購買收藏。在另一幅作品《Wall Drawing#340A》中,幾何圖形鑲嵌在更大的正方形中。包裹的大正方形用橫線條繪出,而其中的各種形狀是豎線繪成:這就是LeWitt的幾何遊戲。他一直在探索的是有限系統的可能組合,其中重複的形式和模塊被設計成一個故事本身。

Sol LeWitt,1928年生於哈特福德,獨子,
對1930年代經濟大蕭條有清晰的記憶。他的父親是名醫生,但LeWitt卻從小喜歡繪畫。成年後,迫於母親的壓力,他去了雪城大學,Sol LeWitt不否認這是一種妥協,「起碼那裡離家夠遠」。但他並不喜歡雪城,大量從戰場上回來的老兵也湧入大學,僅16歲的他一時找不到自己的位置,也不喜歡過於學院派的藝術教育。「我從來就不擅長模特寫生,畫石膏像!學院體制後來有些變化,稍微輕鬆自由一些,我有了進步和提高,但是,院長還是建議我去試試別的領域。」他曾笑談自己四年的大學生涯。
1953年,Sol LeWitt回到紐約,身無分文。為了生存,
他進入卡通和插畫學院(如今的紐約視覺藝術學院),申請了政府補助,以此過活。很快他就厭倦了學院打雜的生活,嘗試從事其他工作。他甚至在貝聿銘的建築事務所工作了一年,第一個任務是花六個月時間設計信頭的logo。在那期間,他重拾畫筆,投身抽象表現主義。「我堅持了足夠長的時間發現還是不行。但這至少讓我繼續畫畫。」經歷結婚、離婚後,他搬到西百老匯的一間loft,「我重新回到失業的狀態,我真正開始了。」

「我不是強烈地想要成為一名藝術家,而是找不到一條真正的出路。當一名藝術家,多少是一種反叛的方式,一種個人的自主的活法,一種反抗我生長的中產階級家庭的行為。至少,比起去做鞋墊或者工廠工作,做藝術家稍微特別一點。」為了成就自己的藝術家之路,他頻繁地參訪畫廊,喜歡莫蘭迪的靜物,喜歡德庫寧和早期的波洛克;他很少光顧MoMa,或者大都會美術館,直到他獲得一份在MoMa圖書禮品部擔任銷售的工作。

「那是一份絕好的工作。在美術館閉館后坐在辦公室里,
什麼也不用做,只要人在那就可以了,我看了當時所有的展覽,還看了不少電影,但是大多是在電視上。」很快,他開始對波普藝術感興趣,「那時候波普藝術家開始做一些有趣的作品,我很喜歡利希滕斯坦,現在也是,還有沃霍爾,但我並不關心他們的主義,只覺得他們是嚴肅的人,在做一些有趣的事情。」
直到60年代後期,LeWitt才形成明確的藝術主張。
他把所有對於藝術實踐的闡述彙集在《觀念藝術條例(Alinéassurl』artconceptuel)》(1967)和《關於觀念藝術(Phrases surl』artconceptuel)》(1969)兩本著作中,后均成為觀念藝術(Conceptual art)的奠基之作。他說:「我從不反對美,我認為美是美妙的。我始終認為美是主觀的,絕對私人化的。不協調、不和諧、不對稱同樣也可以很美。」他公然宣稱極簡主義已死(a dead end),藝術的本質在於觀念。「觀念是藝術作品中最為重要的部分…藝術需要摒除情感(emotionally dry),從技巧中解脫,應該隨性、有品位,應該主觀和異想天開。」

正因為強調觀念,LeWitt開創了極富個性的創作方法。當他創作作品時,會把事先設計好的操作手冊或者錄音資料交由助手們,由他們嚴格按照既定步驟加以完成,他只提供創意,別人負責執行。他選擇了牆壁作為自己作品的主要載體,「我覺得直接在牆上創作更自然。牆及其本身的屬性,高度、寬度、色彩、質地,都是牆畫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同的牆面將產生不同類型的繪畫。」而在創作層面他依然堅持自我,「壁畫在素描造型方面正在進行一場十足的革命,但我就是想用色彩,這似乎是一種退化。可誰又在乎呢?如果總是被別人的想法牽著鼻子走,那你會變的越發僵化。除非徹底的解放自己,否則註定失敗。」

1968年以來,Sol LeWitt創作了數以千計的牆畫。從最初單調的垂線、
直線構成畫面,到出現連綿不絕、設計精妙、形狀規整的圓、三角形等幾何元素。作品用色愈發大膽艷麗,材質的選擇包羅萬象,從鉛筆、粉筆、蠟筆、中國水墨到油彩都有所涉獵。

總體而言,黑、白二色是Lewitt牆畫概念的核心,即使是在那些色彩最為絢爛的作品中也一樣。策展人、獨立藝評家Béatrice Gross解釋說:「籌備的草圖通常用鉛筆勾勒,后按原作指定顏色和深度塗色。黑色和白色真正構築了藝術家的作品:他早期的作品主要使用鉛筆,後期偏愛石墨。」根據所使用的材料和繪畫技藝的不同,黑白表現出強烈的對比,而各種灰度的微妙變化加強了光影的效果,會讓作品更富生機。

本次展覽中出現的作品《Wa l lDrawing #879》,又名《LoopyDoopy》,
標誌著藝術家實踐的劇烈轉向。它有別於初期系統化和模式化的典型風格,是LeWitt作品中的一個異類。但是如何才能遵照繪製說明和圖表在牆上再現這些不規則的曲線?展覽把一張LeWitt的手繪原稿的複製品翻拍在透明膠片上,再投影至牆面,繪圖師由此才能追蹤這幅流動而有機的作品的曲線幅度。

此外,在與LeWitt Collection的密切合作下,展覽還將呈現《作為收藏家的Sol LeWitt:藝術家和他的藝術家們》,展出藝術家本人的私人藝術收藏品。這些珍貴藏品通常都是以物易物交換而來,而非直接購買。在他近4000件藏品中,涵蓋20世紀六七十年代的極簡藝術和觀念藝術,原版照片和當代的雕塑、澳大利亞土著藝術、19世紀日本和紙和Gerrit Rietveld的傢具。本次展覽將極具突破性地首次在歐洲集合LeWitt的兩百餘件私藏,主要是珍貴的紙上繪畫作品和不同藝術家的攝影。

LeWitt曾說:「我從不認為藝術是社會這個蛋糕上那層糖霜。
美學和倫理其實是一回事,我之所以按我的方式來做,是因為對我來說,這是必要的。我不畫人,因為我覺得不道德,而我在牆上畫線,因為對我這是符合倫理的行為。」當你看見LeWitt的作品,無需思考是否率性,內涵是否雋永,都無法迴避這些簡單的幾何線條、顏色塊面,帶來的視覺衝擊,而這恰恰就是LeWitt牆畫最為強大的力量。
@Source: iWeekly·周末画报

沒有留言: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