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5.2013

日本拉麵/一風堂三連霸 花月嵐較平價@food

 很多拉麵店為了強調自家拉麵新鮮與品質,會在店內製作拉麵。

 拉麵在台灣有許多擁護者。(圖/一風堂提供)

 山頭火「鹽味拉麵」

 「赤丸新味」拉麵。(圖/一風堂提供)

太陽番茄拉麵。

聯合報/記者陳靜宜/專題報導;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日本的國民美食可說非「拉麵」莫屬,光東京就有兩千多家拉麵店,而隨著地域不同,拉麵也衍生出不同特色。 


風潮再起

而說到日本拉麵在台灣發展至今,可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可回溯至1999年開業的「赤拉麵」與「玫瑰緣別館」,曾造成一時風潮,只是純日本拉麵對國人來說味道偏重,為迎合市場需求,部分店家改良口味,但後因新鮮感消退後熱潮不再。

2007年前後,樂麵屋、花月嵐拉麵相繼開業,使拉麵市場再度活絡;直到2012年前後大放異彩,日本各品牌看好時機成熟,包括:屯京、一風堂、山頭火、長濱NO.1、Nagi(豚王)、一騎、味之時計台、太龍軒、梅光軒等大舉進軍台灣。

台灣不改一窩蜂的熱潮,在混戰下很快就進入了冷靜期,甚至如山小屋、鳥華拉麵也都因故夭折停業。一風堂去年五月初抵台時單店業績破千萬,平均要排上兩個小 時以上才能吃到一碗麵,不過半年時間就風光不在,官方數字透露已下滑至七百萬元,不過業者認為,現在展現的是恢復正常營運。 


基本要素
 
拉麵有一些基本組合,包括湯底、湯頭口味、麵條與配料。湯底多由雞骨、豬頭骨、豬腿骨,也有的會加入大量蔬菜熬煮而成;湯頭口味常見有味噌、醬油與鹽味三種,通常湯底會分碗兌醬汁而成。

麵條也因地而異,博多地區就以細麵著稱,也有的店家會在麵條內加入豆乳、全粒麥等不同配方來改變口感。至於配料大同小異,常見的有海苔片、叉燒、半熟蛋、筍乾、木耳等。

在日本,早期拉麵是勞動階級的食物之一,因為勞動需要耗費大量體力,因此需要補充鹽分,所以拉麵的湯頭口味偏鹹。另一方面,吃拉麵是用半吸法,不用調羹,要吃得唏哩呼嚕才算合格,透過麵條將湯汁一並帶入口中,足夠的鹹度,可調和麵在口中整體感,這都是拉麵文化的一部分。 


大陸傳入
 
拉麵被視作日本國麵,但其實最早是由中國大陸傳入日本的,在1872年明治維新時期,橫濱就出現了多家中華料理專賣店,不過麵類產品只是店內其中的一部 分。到了1884年,在日本函館所開的一家店「養和軒」菜單上出現一道「南京麵」,並且在報紙上打廣告,被視為拉麵的濫觴。到了明治中期,橫濱唐人街一 帶,就逐漸出現賣「南京麵」的路邊攤。
二次世戰後,有從中國大陸被遣返的日本人開始以賣麵攤為生,因為拉麵價格便宜,又營養豐富,成為物資缺乏的戰後一個重要的庶民食物。到了1994年,日本 拉麵已經十分普及,在橫濱成立了日本拉麵博物館。1996年後,拉麵進入了大放異彩的階段,各種不同風格拉麵興起。2008年,開始流行以魚骨、魚類為主 的湯底。另外,還有標榜以有豐富膠原蛋白的豬背脂湯底、走異國風的完熟番茄湯底等,為拉麵開創不同的新風貌。 


各地特色

京都、橫濱、熊本、德島、廣島等地都有各自不同特色的拉麵。光北海道,就分為札幌、旭川、函館三大拉麵,三處各有不同特色。

札幌以味噌拉麵聞名,而位於北海道中部的旭川,因為天氣寒冷,湯頭上有一層浮油為其特色,使得拉麵得以保溫。函館則以清淡的鹽味拉麵為主調。

位於日本南部的「博多拉麵」,可說是與札幌、東京合稱為日本三大拉麵,博多拉麵的極細麵與白濃的豚骨湯頭,都在拉麵界裡獨樹一格。 


台灣發燒
 

在日本有274家分店的「花月嵐」拉麵,單價160元就能吃得到,成為平價日系拉麵的代表。「一風堂」則因參加日本「電視冠軍」節目榮獲三連霸,而在日本成為家喻戶曉的拉麵店。

「屯京拉麵」則挾帶著日本本店只有17個座位的小店,竟能一天內容納上千人次,桌轉率達60次,成為傳奇名店。至於「山頭火」則是由旭川發跡的拉麵名店,招牌「豬頰肉拉麵」成為特色。

「Nagi(豚王)」與「樂麵屋」都以強調客製化作法,讓拉麵的各選項多能微調。

@Source: udn.com

沒有留言: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