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顧晨露
杰弗裡·比尼與模特們在發布秀開場前的合影,模特們身穿他設計的黑色針織彈力面料無肩帶禮服、府綢長風衣、防雨布束腰外衣和豹紋塔夫綢無肩帶禮服。
近 日,Celine 2013 秋冬秀場上的一件雙袖在胸前交叉打結作為裝飾的斗篷式大衣,被指與已故美國設計師杰弗裡·比尼(Geoffrey Beene)的設計十分相似。眾說紛紜之下,有兩點毫無爭議:第一,這款大衣美麗而絕妙;第二,率先設計出這款大衣的是杰弗裡·比尼。那麼,他究竟何許人 也?杰弗裡·比尼從未真正大紅大紫,儘管他一共拿過四次CFDA 獎項,還曾在米蘭、巴黎、布魯塞爾、維也納和北京辦秀。他的門生阿爾伯·艾爾巴茨(Alber Elbaz)遠比他更出名。在艾爾巴茨眼裡,比尼與他的另一位導師伊夫·聖洛朗一樣,都堪稱20 世紀最偉大的時裝設計師。
2004 年9 月,比尼因肺炎去世時,《紐約時報》在悼文中這樣評價他:“比尼先生是美國時尚界最具矛盾性的設計師:一位與法國一流女裝設計師比肩而立的技師;一位時常 挑戰傳統技藝的現代主義者;一位深受紐約藝術圈和上流社會女性追捧,卻拒絕向業界聖經《女裝日報》低頭(雙方素來有仇)的南方紳士。”
當 紐約第七大道上的其他設計師忙於追趕潮流,尋找靠山之時,比尼卻只對自己的進步感興趣。他一門心思用設計來解決問題—關於如何把一塊布料穿到人的身體上。 “你面對一塊縐紗或羊毛,世界上最扁平的東西,然後你要將其塑成你想要的形狀。衣服在穿上人體之前什麼也不是,是身體賦予衣服形狀。”他曾這樣說道。
1963 年,作為美國首批自立門戶的時裝設計師之一,比尼建立了自己的公司。他早年設計的高腰連衣裙結構工整,相當暢銷且被廣泛效仿。不過比尼更在乎批評的聲音。 作家肯尼迪·弗雷澤曾在《紐約客》上把比尼設計的漂亮裙子比作“混凝土”,這讓他開始思考如何把女裝設計得更加輕盈。事實上,他一輩子都在為之而努力。
波 雷若(bolero)式短外套和流線型連身褲是比尼的招牌設計,而他真正的偉大之處則在於率先以三維視角來看待人體。時尚作家艾米·凡·柯林斯(Amy Fine Collins)曾說,“大多數設計師只考慮正面和背後⋯⋯ 比尼先生可不是這樣,他把身體想成圓的,包括身體的扭動,肢體動作的盤旋。所以他會用螺旋的方式縫衣。”
對人體的精準了解或許與比尼早年學醫的經歷有關。不過,他的設計並非實驗室般冷冰冰,在那些不尋常的縫線上,常點綴以蕾絲和雪紡,華美而招搖。 1980 年代末期,比尼的紐約發布會總是人滿為患,此種盛況往往只出現在巴黎。
1990 年代,比尼開始擯棄一切吸引眼球的裝飾元素,彷彿他覺得自己的設計仍不夠輕盈。他設計出一系列三角形或迴力鏢形的連衣裙,布料穿過胯部,以細線懸撐,看起來搖搖欲墜。
見多識廣的時裝編輯們也不知該如何形容,只好感嘆一句:“與別人做的東西都不一樣。”
作 為一名孤高的設計師,比尼在圈內的人緣不怎麼樣。在薩克斯第五大道百貨主辦的一場設計師云集的派對上,比尼隨手把人台上自己設計的一件外套的領子豎了起 來,誰知他剛一轉身,奧斯卡·德拉倫塔( Oscar de la Renta)和比爾·布拉斯(Bill Blass)就惡作劇似地把領子又翻了下去。不過玩笑歸玩笑,對於比尼的設計才華,同行都十分認可。與比尼真正水火不容的只有《女裝日報》的出版人約翰· 法喬德(John Fairchild),原因紛雜,但結果就是《女裝日報》和《W》雜誌多年來從不報導比尼的新系列。這多少也讓他的名氣和生意打了些折扣。
慈眉善目的比尼,作風卻相當凌厲。有一次他對一個新的授權線產品不滿意,就當場全盤否定,並要求樣衣間連夜趕製一個新系列出來。若他仍在世,對此次抄襲風波會作何反應?
艾薩克·麥茲拉西(Isaac Mizrahi)和納西索·羅德里格斯(Narciso Rodriguez)等後輩設計師都曾藉鑑過比尼的設計,因而被他列入一份“有罪名單”。不過,他最終還是把名單扔掉了。
去世前的幾年裡,他把自己設計過的幾百件衣服捐給了紐約大都會博物館。多虧這一善舉,人們現在仍可以去博物館欣賞到他當年設計的曼妙女裝,而不是只能在授權男裝線的襯衫商標上讀到又一個長長的陌生的名字。
@Source: 外灘畫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