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9.2013

時尚窺視指南@Fashion












社交網路的興起,令信息的記錄與傳遞變得前所未有的快捷。然而似乎沒有任何一款社交App能如Instagram一般博得時尚圈中人的喜愛。如果還在用微博獲取時尚資訊,那你恐怕已與世界脫節甚久。或許你能在微博上讀懂中國,但Instagram給你的是整個世界。還沒開始玩?現在也不遲。不妨參考我給的名單迅速上手,藉助Instagram這一利器一窺時尚的最核心。當然,記得先換個大流量的上網套餐。


在前些日子才結束的男裝周與隨後的高級定製時裝周期間,與同儕交流起來,不約而同的都提到個顯著的變化。大家似乎都不再去Getty趴圖或者Style.com等圖了,取而代之的是每5分鐘刷一次Instagram。隨後大家討論的焦點轉移到哪個賬號的料最多、更新最勤快、場面最獨家上。反觀微博,除了幾個媒體廣告大客的場子,報道的比較多。Instagram上爆出的真正有趣的點,微博上壓根無人提及。這是國內時尚媒體的劣勢嗎?也不是,你去那些微博時尚大號的Instagram頁面看,上面的精彩程度絲毫不亞於那些所謂的國際時尚名人。是我們分享偏好發生了改變么?還是微博這種社交方式已經過時?在告訴你要關注誰之前,我認為有必要先分析一番Instagram深受時裝人喜愛的原因。

其實Instagram本質上也就是個照片分享應用,國外的Facebook、Twitter、Tumblr和國內的微博、人人、開心網都有該功能。然而,分析一番之後,你會發現Instagram的優勢相當明顯。這裡沒有轉發功能,所以絕大部分用戶提供的都是原創資訊。你無需同一種照片看幾十次,轉發過程中虛與委蛇的social對話也一併過濾掉。此外,要成為Instagram使用者,你必須懂得生活,懂得闡發生活的趣味與欣賞不經意間的美。每天都能找出幾件值得記錄與分享的事。別人看山還是山,你要能看到山腳潺潺溪水中游弋的蜻蜓幼蟲。若不能滿足以上兩項,這一應用存在的價值並不大。或者說,以上兩項殘酷的把普通人排除在了活躍使用者的範圍之外。不過,這些「門檻」反倒使那些懂得生活又善於發現美的Fashionista們如魚得水。今天住Andaz,明天在Jean Georges吃飯,後天在Salute喝酒的生活的確也不是一般老百姓能handle的,當然他們也不在乎。但若僅如此,我不必大費周章地向你誠意推薦。

Instagram籠絡時尚人的殺手鐧,是那些神奇的拍照濾鏡。在此之前,想必你也深有同感,就是Twitter或者微博附件中的照片不是曝光有誤就是角度歪斜。拍照者自己看著也覺得無趣,不能通過照片暗示自身的視野與品味,何來分享的動力?但濾鏡的加入使得拍照的過程其樂無窮。簡單的幾個功能,增加對比度、虛化、濾鏡篩選,五秒鐘讓你成為專業的攝影師,記錄甚至升華親歷的瞬間。通俗來說就是該應用的「逼格」高,使得那些以往排斥社交應用的時裝人也玩的不亦樂乎。一場Chanel在恆隆的春夏Preview都能拍靜物大片的質感,更別提Haute Couture前排客們的Instagram賬號是何其精彩了。

相較之下,同樣的內容放到微博上,其魅力似乎會大打折扣。比如說某知名時裝總監的一張時裝周街頭隨拍,在Instagram上只有一百多個Follower的人能得到十幾個Like。然而放到微博上,縱使有數以萬計的粉絲,也就僅有各位數的轉發,更別提評論了。為何同樣的內容放到微博上,回應者卻寥寥無幾?也許Grace Coddington的抱怨是對的,「無關緊要的人太多了。」隨著微博的用戶越來越多,用戶被公眾情緒綁架的次數也越來越頻繁。加之中國百姓仇富心理的繁盛,不懷好意的言語攻擊也讓時尚圈中人對於微博的使用謹慎有加。以往還會發一發有趣搭配與時尚第一線的報道,現在不是不怎麼更新就是一天到晚轉發一些無關緊要、不痛不癢的內容。Instagram這種私密性介乎於Path與Twitter,呈現模式又被限制於照片分享的應用成為了他們集體投奔的地方。這一現象不僅存在於中國,更具有普世性。所以,這也致使Instagram愈發變得繁盛與有趣。然而,作為信息獲取者,這些人的Instagram使用心理大抵無需摸索得透徹,知道哪裡有猛料、如何挖猛料並看出照片背後的端倪足矣。

不妨從國際上各大時尚媒體的官方賬號作為起點,逐步深入。世界各大男、女刊不同國家的版本都設有獨立賬號。先天優勢使得這些賬號可看性都非常高。然而也許是職員年齡層次的問題,作為老大的《Vogue》美國版賬號的更新速度與力度都一般,反倒是土耳其與巴西版的《Vogue》 Instagram賬號更新的最勤快。國際上重要的時裝活動的記錄自然是不可少,但最有意思的是這些賬號打開了一扇通往異域時尚世界的門。你也許很了解英、美、意、法四國的時尚事件,不過土耳其、巴西這種發展水平較高,具有自身文化特色的地方同樣進行著精彩紛呈的活動。

《WWD》這些主流媒體不報導不意味著不值得關注。Instagram幫你覆蓋傳統媒體的盲點,把全球資訊集合到一個平台,對讀者來說,無疑是一大福音。《Elle》的各個國家賬號可謂都是打雞血型的用戶,一到時尚活動現場就會開始流水賬式的更新。其中《Elle》義大利版更不會放過任何一個值得關注的細節,生怕漏掉什麼。估計這也是為什麼3、9月的《Elle》義大利版能輕鬆破800頁的原因吧。男刊中,英、美的《GQ》與《Esquire》都分別開設了賬號。男裝周期間,作為時尚第一線,他們的報道十分的盡責。相較之下,他們官方網站上的更新速度就實在是太慢了。

先鋒雜誌如《i-D》、《Another》的賬號上提供的資訊則更像是與紙媒的互補,使讀者的視野延伸到雜誌背後,告訴你辦這些雜誌的人都看到了什麼。《i-D》雜誌很有可能大部分時間是由創辦人Terry Jones本人在打理。他數月前來北京時,Instagram上就全程記錄了該過程。而《Another》的賬號,除了現場直播以外,還會分析一些有趣時裝現象與雜誌的靈感源泉。比如說,近來Frida Kahlo就是上面的常客。

嫌官方賬號不夠猛?莫著急,在Instagram上你還能私會不少時尚圈中人。國內時尚圈的人相信憑藉大家的聰明才智會很快的找出來。這裡主要推薦幾位國際時尚圈中有趣的Instagram活躍用戶。美國版《Marie Claire》的配飾總監Kyle Anderson與Mr. Porter的主編Jeremy Langmead是你絕對不能錯過的人。前者活像是電視劇「Will & Grace」中活寶的Jack Mcfarland,傲嬌又可愛。除了拿Sample來搞趣怪自拍之外,一手的現場猛料也非常多。後者則是男裝界舉足輕重的大人物,男裝周期間更新的盡心盡責。但對讀者來說,他的價值在於其照片附的短評句句到肉,罵人不帶髒字。他獨創的Tag,「Strange people sitting opposite at fashion show」隱晦地戲謔了黑寡婦一成不變的著裝風格。可惜他的活動呈現明顯的季節性,非男裝周期間,基本上沒有動靜。Net-a-porter的創始人Natalie Massenet呈現的是一個與Anna Wintour等級相近的時尚世界。看秀前面從來沒有東西遮擋、有時在唐寧街10號吃晚飯、與大咖們都好的能手牽手轉圈圈。Style.com的Matthew Schneier與Nicole Phelps也在,通過他們Instagram賬號上的照片,你能更好的理解他們寫的秀評。


前Instagram時代的時尚紅人們又怎會不愛上該款應用呢?從街拍界的Garance Doré、Tommy Tom到時尚博主Susie Bubble、Bryan Boy再到Icon級別的Derek Blasberg、Poppy Delevingne、Alexa Chung、Miss Pandemonia、Michelle Violy Harper在Instagram上都異常活躍。Bryan Boy是生怕別人不知道今天吃了什麼。Derek Blasberg則是一副「我跟大家都是好朋友」的樣子,跟Karlie Kloss與Joans Small每拍一張照,都要抱的再緊一點,要親嘴就更好。前陣子他跟Brant兄弟度假,也是各種「基」情。(他與未成年的Harry Brant的互動簡直讓人不能直視。)不是在這看到,估計大家也不知道Brant家有三兄弟,除了Harry跟Peter還有個Dylan。Alexa Chung上則能見到混得比較像亞洲人的弟弟Jamie,就像Lily Kwong也有個比較東方長相的弟弟Huck一般。

設計師與超模同樣用得不亦樂乎。Zac Posen與Coco Rocha分別算是當中的佼佼者。很早就通過Instagram營銷自己。尼泊爾設計師Pabal Gurung、英國調皮鬼Henry Holland以及俄國高定女王Ulyana Sergeenko的賬號也很精彩。出現在Models.com 榜單上三分之一的模特也出現在Instagram上。其中比較有意思的有Karlie Kloss、Cara Delevingne、Sean O』Pry,他們不僅分享時尚,更有許多生活的點滴,能跟著他們環遊世界。要知道有些模特就知道把自己在Getty上的圖傳上去充數,毫無誠意。老一代的超模,像Christy Turlington則更多了為你呈現超模退休后的生活是如何一般的景緻。孩子、寵物在她們看來比時尚重要多了。

有人也許會質疑,如此「偷窺」別人的生活是否有違道德。
但請注意,如果你不想被公眾看見分享內容你大可以像水原希子和Dasha Zhukova設置為私人用戶。分享意味著用戶希望被關注被喜愛。真正私密的東西都是存在心裡而非手機上的。Instagram是一個鼓勵人們交流的地方,你Like我,我Like你。別小看了按下去心形符號的這一瞬間,Instagram正是因為用戶的相互肯定而得以蓬勃成長。
 
@Source:iWeekly·周末画报

沒有留言: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