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國立
電影《一九四二》劇照。張國立飾演的老東家範殿元和張默(右)飾演的長工栓柱在逃荒路上
2012-11-20
嚴肅的戲
張國立告訴本刊,他最早知道《一九四二》是在2000年在開羅電影節領獎的時候,其實那年的開羅電影節他起先沒打算去,後來因為主辦方一個勁追問男主角的行程,韓三平、馮小剛他們立刻會意有個獎等著,於是匆匆辦好了他的護照、機票,要他一定在電影節閉幕前趕到那裡會合。
果然一個最佳男主角的大獎。領了獎本來是高興事,但張國立卻說,他的心裡卻聚起些愁雲,閉幕式到回國還有兩三天時間,可馮小剛、劉震云他們一個個早早就和他打了招呼:到此不陪,有景要看。
張國立說,他是追問又打聽,才知道原來馮小剛是去看“開羅會議”的景,當時蔣介石來開羅開會是劉震云新劇本《一九四二》裡的一場重戲。 “我於是大概就知道這個本要動了,但我跟馮小剛的慣例是,比如他要用我的戲會第一時間就告訴我,不用我時也不多說,於是我有些失落,但還是守著一絲希望等著,我想要是讓我演蔣介石也行啊。這樣一部戲,分量在那裡擺著。”
未曾想過,真拿到這劇本竟已是十幾年後。張國立說,他怎麼成了老東家,這事兒叫他琢磨了好一陣子。都是熟人,他知道葛優倒是一直閒著的,不是沒時間接戲。 “所以我想,'馮導'在找我演範東家的時候,一定是對這個戲的整個狀態想過了,有一個思想鬥爭的路線。我也是個導演,我選演員的時候一定會選我的第一人選,如果第二人選,那一定有不得已的理由。我琢磨是因為這部戲嚴肅,而葛優在老百姓心目中已經有一個約定俗成的喜劇形象,'馮導'大約是慎重起見的。”
在張國立看來,《一九四二》是嚴肅的歷史題材,但不是板著臉說教,它也有幽默,不過是在靠整個戲劇建構的情節、情境與歷史背景交映出的荒誕,更黑色,超越個體行為意義的荒誕表演。 “都餓死那麼多人了還有官員在那裡研究抗飢丸,吃一顆白的管三天,黑的管一個星期。後來沈主席說,你說這個東西要是祖傳的話,中國怎麼會餓死這麼多人?這不是靠台詞或者表演上的方法來製作這種喜劇上的幽默,它開玩笑,但不是要你一笑而已。”
不過,張國立說,直到馮小剛親自把劇本給他的時候,他還不放心地問,那我看誰呢?馮小剛毫不猶豫答了老東家,這事兒在心裡才十有八九。 2011年10月張國立正和王志文搭檔拍《青瓷》,還有百事可樂的廣告等著,但馮小剛說定下了10月12日要談劇本。 “我就和自己的劇組說,無論如何10日前把所有的戲搶完,10日要回北京。”
“當時特別怕馮小剛找我談,問我對劇本的看法,每天心裡都提著這件事兒,就像是沒有完成作業的小學生。但我也不想東一塊西一塊地看這個劇本,本來我就有個自己的習慣,劇本得踏踏實實看,得安靜合宜的環境,說沐浴焚香有些過,但也得是很虔誠的態度,劇組裡不行。我就想趕緊把手頭上的事情做完,然後踏踏實實回北京看劇本。”
不遂願的是,殺青了電視劇和廣告,但人也累病倒了,於是在賓館裡躺了一天一夜。 “倒把劇本一點一點看了,中間只停了4次,因為我流了4次淚。身體不好就頭疼得厲害,得歇一會兒,才能繼續往下看。”
11日回到北京時,張國立說,他覺得對劇本的看法和認識已經很清楚了。 12日卻覺得白白準備了一肚子話,馮小剛沒有讓大家討論,反而是讓大夥兒都按著自己角色的話把劇本從頭到尾讀了一遍,中間的提示由一個副導演來念,而且是連著讀了兩天,就是讀。末了,劉震云講了講他的想法就散了。
“其實起先看劇本的時候,很容易就被劇本打動了,被劇中人物悲慘的命運打動了。剛看劇本的時候,賣女兒也流淚,小孫子死的時候我也流淚,想死得離家近點我更流淚,演員做久了有時候會去抓這種有戲的東西演出來,都不能說是故意,常常是下意識。尤其大夥兒都湊一塊的時候,光讀著就感情澎湃起來。後來我想馮小剛八成故意,就是讓我們各自把情緒揮發一下。讀完了,劉震云說他的想法,就要大家斂一斂感情,他說,劇本里難民的情感像風中的石頭一樣,越來越硬,越來越硬。”
高級的表演
張國立告訴本刊,真拍起來的時候,才能真體會到劉震云的意思。剛進組的時候,他才從《青瓷》劇組下來,那部電視劇裡他演一個貪官,自覺不能太瘦,加之為了趕戲幾乎就是晝夜連續拍,沒有時間睡覺,本能地就用吃東西抵抗疲憊,演完那個角色,體重是174斤。
張國立說,本來想自己先減一減,畢竟這麼一部災荒的戲。誰知道,馮小剛反倒覺得不錯:“他說你剛出去的時候不能瘦,台詞裡寫著了,打嗝是包子餃子味兒,怕臉橫著招眼,所以還是油光水滑的對,得顯得滋潤。 ”
不急著減的意思不是不用減,因為一個月的逃災戲是順著拍,從第一場戲拍完,減肥倒計時開始。張國立說他最怕導演念叨,差不多離家10天,人開始很憔悴了,15天了,人就應該瘦到什麼樣了。 “為了趕上趟兒,一天裡不過吃一個蘋果,除了不吃東西以外,就是耗著,耗著不睡覺,最多睡四五個小時,把眼袋耗出來。不吃飯加上不睡覺,人恍惚得很,越來越接近那個逃荒的狀態。”
張國立說,咬牙沒有想像中困難,因為心裡有那麼一根弦始終繃著,這麼多人都是為了自己而在天寒地凍的野地裡折騰呢。 “如果不順著拍,在一個景的周邊我們可以拍很多戲,但要等我瘦下來。這麼每次一轉場三四百公里,七八百人,交通也困難,越走越荒僻,大夥兒是很吃苦頭的,就看我,我不能不給個交代。”
“第一個月就瘦了17斤。有一回拍鬍子被圍巾給掛住了,臉上的皮膚被拉起來,扯挺長,就剩一張皮了。監視器前的馮小剛坐不住,突然過來也看了看我說,怎麼就剩一張皮了?我心里挺欣慰的,可轉眼一塊兒看回放的時候,他又嘟囔了另一句,怎麼都這樣了還不顯瘦啊。”
張國立告訴本刊:“最瘦的時候他的體重達到123斤,與之相伴的是,能感覺到自己的心臟逐漸有些承受不了了。有一場戲,肩上得始終背著行李,真棉花被打的鋪蓋卷很沉,加上又餓得有些過勁了,勉強說了幾段台詞下來,導演喊話,不要故意喘氣!我心裡委屈,誰在故意喘氣啊,是真的捯不上這口氣來。但一點力量都沒有,隨便他說我,我也不吱聲,那個時候說話完全沒有底氣,能不說就不說。很遺憾那些地方後來因為一兩千名群眾演員的環境音實在太雜,沒留住重新配了。”
所以,張國立說:“《一九四二》裡用的是一種更高級的表演,純粹而本能,就是
完完全全用身體完成。開始有時候情緒上會很可憐自己,很容易流淚,尤其那麼多群眾演員都扮上了,眼裡就是這些人在爛泥裡滾,一天到黑除了早晨四五點鐘給牙上塗的那一點油彩之外,也什麼都沒有吃,太容易流下淚來了。 ”
“但演著演著,劉震云說的那種麻木勁兒果然上來了,而且幾乎是無法自已。我就去找劉震云談,劇本話太多,我現在餓啦,一句話都不想說,一個字能說清楚我絕不說倆字,因為對我來說,說話是一種體力。劉震云說,我知道了叔,你是對的,把詞兒拿掉吧。”
“人餓了以後,首先是憤怒,這種憤怒首先是把地主家給搶了,接下來就是不想說話,動作遲緩,只要倒在哪個地方,就有可能再也起不來,所以他們所有的信念就是別停下來,走下去。完全就是機械地被人流推著往前走,就像命運把這場災難放到你的身上,你毫無反抗,你也反抗不了,你只能被推著往前走,往前走。所以這個戲到後來感覺,整個靈魂接近人物,不是因為什麼,而是因為你的腦子是缺氧的,你是不想說話的,你只要一搖頭,就會覺得打晃,所以這個時候你還要表演什麼呢?你就是把這個人物的狀態給穩住了,別倒下去。”張國立說:“還真有一次,上台階的時候,真的是眼前一虛,手就開始抖,整個人是空的,差一點兒倒下去。監視器前的馮小剛第一個看出不對勁,喊停,趕緊弄個凳子把我扶過來,找人遞巧克力,端熱水。徐帆在旁邊,就蹲在地上一直在哭。”
“前幾天見到姜文,他就問我值么?我想了想說,我覺得這個戲對我幫助挺大的,找回人物的那種狀態,又找回環境和戲劇給你帶來的生理上的那種狀態,直接、純粹,在我個人的表演人生上,也是不可多得的經驗。從前表演是靠你來我往的台詞,通過反應、停頓來呈現一個演員的把握和分寸,這裡得全放下,比如最後那場老東家往回走的時候自己嘟囔,山西沒活路,沒有活路,一點兒表情都沒有,對演員來說其實這很大膽很刺激。”張國立說。
這一代電影人的堅守
在山西拍飢荒戲,張國立是減肥攻堅的主力,轉場東北時,因為馮小剛要帶著另一隊人去重慶拍攝政府一線的故事脈絡,張國立就成了執行導演,代替馮小剛執導了東北部分的拍攝。這些事兒張國立自己不怎麼提起,倒是張默說起老爸在劇組裡非常“有趣兒”時是這麼說的:“到東北他得導演,但還得演,就挺較勁,安頓了千八百的群眾演員,各個方面到位以後,他自己抱著孩子跑鏡頭前哭去了。嗚嗚嗚哭了好一會兒,突然就蹦出聲兒'停',顛顛地跑回來看回放,一個個監視器看過來,到了自己的那個沉下臉說,不行。按部就班重來,再跑到鏡頭前抱好孩子,接著哭。”
張國立覺得,自己在劇組裡的最重要作用只是滅馮小剛的火:“他的難我最能體會,我們每天凌晨4點就起床,前不見頭後不見尾的群眾隊伍,他要求每一個演員都要化裝,甚至連牙都要化,人均工作量太巨大了。當每個人都面臨著崩潰時,這些崩潰的情緒匯聚到一起都是指向他的,感覺最強烈的肯定是他。在中國拍電影不容易,你說那種毫無影響力、毫無價值的東西好辦,恰恰是這種有價值的東西難產。藝術思考,高強度工作之外,還要承受自己完成的作品能不能存活這樣一個壓力,我是佩服他的。”
張國立說,但凡馮小剛大發雷霆時,他無一例外要給叫過去救場,於是他索性保持在一個合適的視角,讓馮小剛看見自己在那兒站著,笑說是給大夥兒當鎮靜劑。 “不過我也從來不說別吵、安靜之類的話,我知道人有的時候需要爆發,不給他機會不行,我就盡量充當個對象。也有對著我來的時候,但我也不生氣,我了解他,這說明他已經開始往回收了。”
張國立覺得自己和馮小剛之間有獨特又默契的交流方式,比如馮小剛是一個很願意傾聽別人想法的人,只要馮小剛徵求他的意見,他就毫無保留把最直觀的感覺告訴他。 “當然聽我意見不代表他肯定採納我的意見,我太知道他做事的脾氣,他早就有自己的想法,而且這想法不一定是一個,他聽別人怎麼想,就是為了在自己的系統裡做減法,排排排,找到他真想要的那個結論。”
而站在親密朋友的角度,張國立覺得馮小剛一直在成長,到這部戲不僅在長,而且是邁上一個大大的台階。 “他之前拍的喜劇給人留下的印象挺貧的,抖聰明,《一九四二》徹底不了,是悲天憫人的一面,還有從極為悲觀的情緒中尋找希望的一面,是人性的美。不管我們這個民族有多麼大的問題,不管我們所有的尊嚴是不是都來自於肚子的時候,我們還是有希望,就像東家從尋生到尋死,還是選擇帶上路邊每家的孩子,給他一個生的希望,這也是我們這個民族的希望。身為演員,我為我的角色驕傲,作為朋友,我為馮小剛驕傲。”
從當年誤打誤撞演了《頑主》,初識了電影的豐饒趣味,到結識王朔、姜文、馮小剛、葛優,張國立覺得自己一路走來,是受益於這些身邊的朋友。雖然自己成為不了什麼核心,但跟這些人在一起,最大的意義在於,不那麼容易忘記電影是怎麼回事兒,也熄不滅對電影的那份熱愛。 “所以,《一九四二》在我看也是讓中國電影振奮一下。大夥兒都說中國電影到了假大虛空最危險的時候,作為電影人,不愛聽這話,但現實也確實如此。我們的國產片不僅受著好萊塢電影的衝擊,而且飽受從業者自己的摧殘,就像城市剛剛開始建設的時候,覺得四合院不如大樓好,通通都拆了,等我們把大樓建好以後,才開始懷念四合院的好,後悔是把北京的這種記憶給拆除了一樣,如今只能留下一些視覺痕蹟的電影比比皆是。所以,《一九四二》是當下應該出現的電影,它有社會性,有思考,是我們自己的故事,也致力於精神層面的分享,我把它看作我們這一代電影人的堅守。”張國立說。
(實習生盧冉對本文亦有幫助)
@Source: 三聯生活周刊
電影《一九四二》劇照。張國立飾演的老東家範殿元和張默(右)飾演的長工栓柱在逃荒路上
2012-11-20
摘要:“在中國拍電影不容易。你說那種毫無影響力、毫無價值的東西好辦,恰恰是這種有價值的東西難產。藝術思考,高強度工作之外,還要承受自己完成的作品能不能存活這樣一個壓力,我是佩服他的。”
嚴肅的戲
張國立告訴本刊,他最早知道《一九四二》是在2000年在開羅電影節領獎的時候,其實那年的開羅電影節他起先沒打算去,後來因為主辦方一個勁追問男主角的行程,韓三平、馮小剛他們立刻會意有個獎等著,於是匆匆辦好了他的護照、機票,要他一定在電影節閉幕前趕到那裡會合。
果然一個最佳男主角的大獎。領了獎本來是高興事,但張國立卻說,他的心裡卻聚起些愁雲,閉幕式到回國還有兩三天時間,可馮小剛、劉震云他們一個個早早就和他打了招呼:到此不陪,有景要看。
張國立說,他是追問又打聽,才知道原來馮小剛是去看“開羅會議”的景,當時蔣介石來開羅開會是劉震云新劇本《一九四二》裡的一場重戲。 “我於是大概就知道這個本要動了,但我跟馮小剛的慣例是,比如他要用我的戲會第一時間就告訴我,不用我時也不多說,於是我有些失落,但還是守著一絲希望等著,我想要是讓我演蔣介石也行啊。這樣一部戲,分量在那裡擺著。”
未曾想過,真拿到這劇本竟已是十幾年後。張國立說,他怎麼成了老東家,這事兒叫他琢磨了好一陣子。都是熟人,他知道葛優倒是一直閒著的,不是沒時間接戲。 “所以我想,'馮導'在找我演範東家的時候,一定是對這個戲的整個狀態想過了,有一個思想鬥爭的路線。我也是個導演,我選演員的時候一定會選我的第一人選,如果第二人選,那一定有不得已的理由。我琢磨是因為這部戲嚴肅,而葛優在老百姓心目中已經有一個約定俗成的喜劇形象,'馮導'大約是慎重起見的。”
在張國立看來,《一九四二》是嚴肅的歷史題材,但不是板著臉說教,它也有幽默,不過是在靠整個戲劇建構的情節、情境與歷史背景交映出的荒誕,更黑色,超越個體行為意義的荒誕表演。 “都餓死那麼多人了還有官員在那裡研究抗飢丸,吃一顆白的管三天,黑的管一個星期。後來沈主席說,你說這個東西要是祖傳的話,中國怎麼會餓死這麼多人?這不是靠台詞或者表演上的方法來製作這種喜劇上的幽默,它開玩笑,但不是要你一笑而已。”
不過,張國立說,直到馮小剛親自把劇本給他的時候,他還不放心地問,那我看誰呢?馮小剛毫不猶豫答了老東家,這事兒在心裡才十有八九。 2011年10月張國立正和王志文搭檔拍《青瓷》,還有百事可樂的廣告等著,但馮小剛說定下了10月12日要談劇本。 “我就和自己的劇組說,無論如何10日前把所有的戲搶完,10日要回北京。”
“當時特別怕馮小剛找我談,問我對劇本的看法,每天心裡都提著這件事兒,就像是沒有完成作業的小學生。但我也不想東一塊西一塊地看這個劇本,本來我就有個自己的習慣,劇本得踏踏實實看,得安靜合宜的環境,說沐浴焚香有些過,但也得是很虔誠的態度,劇組裡不行。我就想趕緊把手頭上的事情做完,然後踏踏實實回北京看劇本。”
不遂願的是,殺青了電視劇和廣告,但人也累病倒了,於是在賓館裡躺了一天一夜。 “倒把劇本一點一點看了,中間只停了4次,因為我流了4次淚。身體不好就頭疼得厲害,得歇一會兒,才能繼續往下看。”
11日回到北京時,張國立說,他覺得對劇本的看法和認識已經很清楚了。 12日卻覺得白白準備了一肚子話,馮小剛沒有讓大家討論,反而是讓大夥兒都按著自己角色的話把劇本從頭到尾讀了一遍,中間的提示由一個副導演來念,而且是連著讀了兩天,就是讀。末了,劉震云講了講他的想法就散了。
“其實起先看劇本的時候,很容易就被劇本打動了,被劇中人物悲慘的命運打動了。剛看劇本的時候,賣女兒也流淚,小孫子死的時候我也流淚,想死得離家近點我更流淚,演員做久了有時候會去抓這種有戲的東西演出來,都不能說是故意,常常是下意識。尤其大夥兒都湊一塊的時候,光讀著就感情澎湃起來。後來我想馮小剛八成故意,就是讓我們各自把情緒揮發一下。讀完了,劉震云說他的想法,就要大家斂一斂感情,他說,劇本里難民的情感像風中的石頭一樣,越來越硬,越來越硬。”
高級的表演
張國立告訴本刊,真拍起來的時候,才能真體會到劉震云的意思。剛進組的時候,他才從《青瓷》劇組下來,那部電視劇裡他演一個貪官,自覺不能太瘦,加之為了趕戲幾乎就是晝夜連續拍,沒有時間睡覺,本能地就用吃東西抵抗疲憊,演完那個角色,體重是174斤。
張國立說,本來想自己先減一減,畢竟這麼一部災荒的戲。誰知道,馮小剛反倒覺得不錯:“他說你剛出去的時候不能瘦,台詞裡寫著了,打嗝是包子餃子味兒,怕臉橫著招眼,所以還是油光水滑的對,得顯得滋潤。 ”
不急著減的意思不是不用減,因為一個月的逃災戲是順著拍,從第一場戲拍完,減肥倒計時開始。張國立說他最怕導演念叨,差不多離家10天,人開始很憔悴了,15天了,人就應該瘦到什麼樣了。 “為了趕上趟兒,一天裡不過吃一個蘋果,除了不吃東西以外,就是耗著,耗著不睡覺,最多睡四五個小時,把眼袋耗出來。不吃飯加上不睡覺,人恍惚得很,越來越接近那個逃荒的狀態。”
張國立說,咬牙沒有想像中困難,因為心裡有那麼一根弦始終繃著,這麼多人都是為了自己而在天寒地凍的野地裡折騰呢。 “如果不順著拍,在一個景的周邊我們可以拍很多戲,但要等我瘦下來。這麼每次一轉場三四百公里,七八百人,交通也困難,越走越荒僻,大夥兒是很吃苦頭的,就看我,我不能不給個交代。”
“第一個月就瘦了17斤。有一回拍鬍子被圍巾給掛住了,臉上的皮膚被拉起來,扯挺長,就剩一張皮了。監視器前的馮小剛坐不住,突然過來也看了看我說,怎麼就剩一張皮了?我心里挺欣慰的,可轉眼一塊兒看回放的時候,他又嘟囔了另一句,怎麼都這樣了還不顯瘦啊。”
張國立告訴本刊:“最瘦的時候他的體重達到123斤,與之相伴的是,能感覺到自己的心臟逐漸有些承受不了了。有一場戲,肩上得始終背著行李,真棉花被打的鋪蓋卷很沉,加上又餓得有些過勁了,勉強說了幾段台詞下來,導演喊話,不要故意喘氣!我心裡委屈,誰在故意喘氣啊,是真的捯不上這口氣來。但一點力量都沒有,隨便他說我,我也不吱聲,那個時候說話完全沒有底氣,能不說就不說。很遺憾那些地方後來因為一兩千名群眾演員的環境音實在太雜,沒留住重新配了。”
所以,張國立說:“《一九四二》裡用的是一種更高級的表演,純粹而本能,就是
完完全全用身體完成。開始有時候情緒上會很可憐自己,很容易流淚,尤其那麼多群眾演員都扮上了,眼裡就是這些人在爛泥裡滾,一天到黑除了早晨四五點鐘給牙上塗的那一點油彩之外,也什麼都沒有吃,太容易流下淚來了。 ”
“但演著演著,劉震云說的那種麻木勁兒果然上來了,而且幾乎是無法自已。我就去找劉震云談,劇本話太多,我現在餓啦,一句話都不想說,一個字能說清楚我絕不說倆字,因為對我來說,說話是一種體力。劉震云說,我知道了叔,你是對的,把詞兒拿掉吧。”
“人餓了以後,首先是憤怒,這種憤怒首先是把地主家給搶了,接下來就是不想說話,動作遲緩,只要倒在哪個地方,就有可能再也起不來,所以他們所有的信念就是別停下來,走下去。完全就是機械地被人流推著往前走,就像命運把這場災難放到你的身上,你毫無反抗,你也反抗不了,你只能被推著往前走,往前走。所以這個戲到後來感覺,整個靈魂接近人物,不是因為什麼,而是因為你的腦子是缺氧的,你是不想說話的,你只要一搖頭,就會覺得打晃,所以這個時候你還要表演什麼呢?你就是把這個人物的狀態給穩住了,別倒下去。”張國立說:“還真有一次,上台階的時候,真的是眼前一虛,手就開始抖,整個人是空的,差一點兒倒下去。監視器前的馮小剛第一個看出不對勁,喊停,趕緊弄個凳子把我扶過來,找人遞巧克力,端熱水。徐帆在旁邊,就蹲在地上一直在哭。”
“前幾天見到姜文,他就問我值么?我想了想說,我覺得這個戲對我幫助挺大的,找回人物的那種狀態,又找回環境和戲劇給你帶來的生理上的那種狀態,直接、純粹,在我個人的表演人生上,也是不可多得的經驗。從前表演是靠你來我往的台詞,通過反應、停頓來呈現一個演員的把握和分寸,這裡得全放下,比如最後那場老東家往回走的時候自己嘟囔,山西沒活路,沒有活路,一點兒表情都沒有,對演員來說其實這很大膽很刺激。”張國立說。
這一代電影人的堅守
在山西拍飢荒戲,張國立是減肥攻堅的主力,轉場東北時,因為馮小剛要帶著另一隊人去重慶拍攝政府一線的故事脈絡,張國立就成了執行導演,代替馮小剛執導了東北部分的拍攝。這些事兒張國立自己不怎麼提起,倒是張默說起老爸在劇組裡非常“有趣兒”時是這麼說的:“到東北他得導演,但還得演,就挺較勁,安頓了千八百的群眾演員,各個方面到位以後,他自己抱著孩子跑鏡頭前哭去了。嗚嗚嗚哭了好一會兒,突然就蹦出聲兒'停',顛顛地跑回來看回放,一個個監視器看過來,到了自己的那個沉下臉說,不行。按部就班重來,再跑到鏡頭前抱好孩子,接著哭。”
張國立覺得,自己在劇組裡的最重要作用只是滅馮小剛的火:“他的難我最能體會,我們每天凌晨4點就起床,前不見頭後不見尾的群眾隊伍,他要求每一個演員都要化裝,甚至連牙都要化,人均工作量太巨大了。當每個人都面臨著崩潰時,這些崩潰的情緒匯聚到一起都是指向他的,感覺最強烈的肯定是他。在中國拍電影不容易,你說那種毫無影響力、毫無價值的東西好辦,恰恰是這種有價值的東西難產。藝術思考,高強度工作之外,還要承受自己完成的作品能不能存活這樣一個壓力,我是佩服他的。”
張國立說,但凡馮小剛大發雷霆時,他無一例外要給叫過去救場,於是他索性保持在一個合適的視角,讓馮小剛看見自己在那兒站著,笑說是給大夥兒當鎮靜劑。 “不過我也從來不說別吵、安靜之類的話,我知道人有的時候需要爆發,不給他機會不行,我就盡量充當個對象。也有對著我來的時候,但我也不生氣,我了解他,這說明他已經開始往回收了。”
張國立覺得自己和馮小剛之間有獨特又默契的交流方式,比如馮小剛是一個很願意傾聽別人想法的人,只要馮小剛徵求他的意見,他就毫無保留把最直觀的感覺告訴他。 “當然聽我意見不代表他肯定採納我的意見,我太知道他做事的脾氣,他早就有自己的想法,而且這想法不一定是一個,他聽別人怎麼想,就是為了在自己的系統裡做減法,排排排,找到他真想要的那個結論。”
而站在親密朋友的角度,張國立覺得馮小剛一直在成長,到這部戲不僅在長,而且是邁上一個大大的台階。 “他之前拍的喜劇給人留下的印象挺貧的,抖聰明,《一九四二》徹底不了,是悲天憫人的一面,還有從極為悲觀的情緒中尋找希望的一面,是人性的美。不管我們這個民族有多麼大的問題,不管我們所有的尊嚴是不是都來自於肚子的時候,我們還是有希望,就像東家從尋生到尋死,還是選擇帶上路邊每家的孩子,給他一個生的希望,這也是我們這個民族的希望。身為演員,我為我的角色驕傲,作為朋友,我為馮小剛驕傲。”
從當年誤打誤撞演了《頑主》,初識了電影的豐饒趣味,到結識王朔、姜文、馮小剛、葛優,張國立覺得自己一路走來,是受益於這些身邊的朋友。雖然自己成為不了什麼核心,但跟這些人在一起,最大的意義在於,不那麼容易忘記電影是怎麼回事兒,也熄不滅對電影的那份熱愛。 “所以,《一九四二》在我看也是讓中國電影振奮一下。大夥兒都說中國電影到了假大虛空最危險的時候,作為電影人,不愛聽這話,但現實也確實如此。我們的國產片不僅受著好萊塢電影的衝擊,而且飽受從業者自己的摧殘,就像城市剛剛開始建設的時候,覺得四合院不如大樓好,通通都拆了,等我們把大樓建好以後,才開始懷念四合院的好,後悔是把北京的這種記憶給拆除了一樣,如今只能留下一些視覺痕蹟的電影比比皆是。所以,《一九四二》是當下應該出現的電影,它有社會性,有思考,是我們自己的故事,也致力於精神層面的分享,我把它看作我們這一代電影人的堅守。”張國立說。
(實習生盧冉對本文亦有幫助)
@Source: 三聯生活周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