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4.2012

永康路的生命力@ Travel




走在周末的永康路上,有點回不過神。從襄陽南路到嘉善路,這一段的永康路,臨街老屋的一樓開了鋪子,原本和隔壁幾條路一樣,襪子攤挨著飲食店,煙雜店隔壁冒出一家手工製作皮鞋皮包的。也就一兩年間,店門口搭上了雨棚,吊起一盆盆綠植,整齊的外觀看得出大致規劃過。視線垂直往下,以往篤悠悠經過的店門口擺上小圓桌、高腳凳,坐了人—當然,店換成了酒吧、咖啡館,炸魚薯條和台灣小吃,更「體面」地取代了原來的炒麵盒飯。過了襄陽南路,一切戛然而止。

永康路東起嘉善路、西至太原路,不過兩個街口,單從人流看,姑且稱這兩段是熱鬧的永康路和平靜的永康路。熱鬧的永康路有兩張臉。周末下午,天氣晴好,店門都敞著,櫛比鱗次、中西雜處不只是店,還有人,門口三五成群圍坐一圈,或者兩人對坐,牽只大狗也無人干涉。最熱鬧的是中段,法國小館老闆開的pizza店和麵包房,網上評價「so so」的壽司店和炸魚薯條,脫離了簡單的吃喝,成了社交場。看到「台北精緻美食」,聯想到永康街。人流間接給另外兩端的小店帶來客源,唱片行不時有人張望一眼,路口的自行車行更火得不行,店裡不斷有人看車試車。

如果說街道也有生命,你能賦予的只是很少的部分,它們會選擇、自然淘汰、自發生長。無論周末還是平日,小茶葉店佇立在葡萄酒酒吧對面,雜貨攤和同樣本土化的便利店也堅守著,老上海音樂和戲曲CD並不乏人問津。上海桌坊店名巧妙取用諧音,經營的是手工製作的實木傢具,他們在一年前進入永康路,當時對面還在賣菜,由於附近有固定客源,老闆才把店開到了這裡。如今的客人大部分仍是外籍人士,永康路的發展,讓他們多了不少意外闖進店來的客人。店內擺著的一隻紅酒架價格不菲,標明已售出,店員卻說,和他們相比,隔壁醬油店生意更好。這樣對比有幾分古怪,卻是這條街道生態的見證:無論中西,大家都是這裡的居民。

永康路是另一個田子坊嗎?似乎不是。這裡不是觀光客必經之處,也確實看不到太多好奇的眼神。永康路消化著周末的熱鬧、衝突,也適應著其他時間裡的平靜。這裡的多元是街道的、城市的,不是單純商業的和消費的樓下店門大開,享受和煦微風的時刻,二樓住家鮮少打開門窗。這是任何一條街都會發生的事。

沒有留言: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