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6.2012

四川洛帶中國內陸“最後的客家王國”@Travel








2012-11-07 



洛帶是四川乃至西南地區最大的客家人聚居區,被稱作中國內陸“最後的客家王國”。

從中原到嶺南,再從嶺南到四川,客家人篳路藍縷,歷盡艱辛,最終像一粒粒飽滿的種子,紮根在了四川這片土地上。他們是崇先祀祖、不忘根脈的遷徙者,更是勤勞的耕耘者。正如客家一詞,既是“客而家焉”,又是“家而客焉”,就是要視異鄉為故鄉,在陌生的土地上建設出一個嶄新的美好家園。


客家祕境裡的母語光輝

洛帶是距離成都大約20公里的一個古鎮,這裡一天的生活從來都是從黎明時的一陣雞鳴開始的。之後,一家兩家的窗戶亮出橘黃的燈光,接著,青瓦屋頂上開始慢慢升起裊裊的炊煙。當第一縷陽光悄悄地投在古鎮最向陽的那面牆壁上時,庭院大門的開闔聲,茶舖、包子抄手店鋪板門的拆卸聲便依次響起。

穿過老屋狹長的甬道來到街上。遇到熟人,大家都習慣性地用家鄉話問候,“食朝(吃早飯)莫有?”鄉音鄉情,讓人倍感親切。洛帶有洛帶的方言,比如將“下雨”念作“落水”;“穿衣”念作“著衫”;“太陽”念作“熱頭”;“再見”說成“謝了” ;“昨天”說成“昨哺日”,“一日三餐”說成“食朝、食晝、食夜”……這樣的語言,當地人自稱為“土廣東話”。

洛帶的客家人,是300多年前從“湖廣填四川”的移民浪潮中遷來的。在當時,較早到達的湖廣移民佔據了土地相對肥沃的平原地帶,所以,入川時間較晚的客家人大多在成都以東的丘陵和山地耕種繁衍。之後經過上百年的發展,後來被學術界稱為“東山客​​家”的這片區域,最終成為了四川乃至西南地區最大的客家人聚居區。而這片區域最中心的位置,正是洛帶。


目前居住在洛帶的兩萬居民中, 有90%以上是客家人的後裔,他們至今遵循著“寧賣祖宗田,不丟祖宗言”的客家先祖遺訓。記得小時候,我在鎮上的學堂上學,老師們都是用湖廣話或普通話來教學的,回到家中驕傲地顯擺幾句,便會立刻遭到老輩人“四川騾子學馬叫”的訓斥。據說過去洛帶的客家人說親,要先用客家話“打鄉談(用鄉音交流)”,如果發現對方不會說客家話,這門親事就基本告吹了。

沿著洛帶老街一路走下去,那些顯赫於農耕時代的古老客家手藝——編織草鞋、印製藍花布、剝繭製絲等在沿街的鋪子裡一一呈現,那指尖上的精彩,一不小心就讓人沉迷到往昔的時光中去了……

客家歌謠,美妙歌聲中的禮俗教誨

這天是農曆八月的一天,洛帶鎮金龍村的小鍾姑娘一大早就起來了,因為要參加村里組織的客家歌謠比賽,她不僅較之平常把漂亮的辮子梳了又梳,還刻意穿上了那件不久前才專門找人縫製的藍花布對門襟盛裝。


今年20出頭的小鍾,不僅人長得漂亮,性格也開朗大方,歌聲更甜美亮麗。在果樹環抱的院壩裡,她試聲般唱了起來:“桃花樹,李花樹,紅紅白白開無數。一潑大水一潑風, 千花萬花一夜空。昨晡日(昨日)看花花正好,今晡日(今日)看花只有草。細仔(小孩)大了大人老,孝順爺娘要趁早。”其實這首名為《勸孝順》的歌謠,洛帶的小孩子們一般都唱過,是在識字之前阿公阿婆教的。在春節拜年的時候,為討長輩歡心,小孩一般都會比賽唱這首歌謠。當然,童年時的想法是“拜年,拜年,紅包拿來”,不過隨著年齡的增長,人們也從歌謠裡深深體會到孝順的意義。

在客家人鮮活的禮俗生活中,更多承載的是崇儒重教的風尚。他們把宋代理學大家朱熹修纂的《家禮》作為本族的禮儀規範。不僅如此,還把儒學宣揚的禮樂文明,深入淺出地編入到歌謠的唱詞中,從小教誨,代代傳誦。

上午10時,在山村湖畔大壩前的廣場上,人頭攢動,帶著紅領巾的學童們,像小鍾那樣的俊男俏女們,甚至好幾位上了年紀的老人,全都紛紛上台,展演歌喉。於是,那些祀祖先、孝父母、重師尊、和鄉鄰的客家歌謠便婉轉悠揚地飛進山林,飄入湖里……

客家婚禮,漢家正脈婚俗的吉言說唱


客家人愛唱山歌,不僅表現在那些禮俗教誨的歌謠上,更在承襲了漢家正脈婚俗的婚禮中。在洛帶,婚俗過程包括提親、吃轉轉酒、剝根、報期下聘、過禮迎親、拜堂和回門。

現年53歲的李聲鴻打小就在洛帶長大,一首首客家山歌爛熟心中,加上嗓音洪亮,被譽為“客家山歌王子”。他告訴我,過去客家青年男女相互結識,都是從對唱山歌開始的。說罷,他便唱了起來:“阿妹啊!愛我唱山歌你就游過河,你會游水就游過來啊……”而接下來,我也幸運地見到了一場客家婚禮。

婚禮一大早,新娘沐浴後,年長的女性宗親便用兩根紅絲線為她絞去臉上的汗毛,當地風俗裡這叫做“開臉”。新娘的辮子也改梳為鳳髻,寓意從此告別少女時代。 “開臉​​”的同時,表白新娘依依惜別之情的《哭嫁歌》也就粉墨登場了。歌是這樣唱的:“爹娘呀!早上出去晚上回,汗濕衣衫腳匆忙。這般勞苦為了誰?養育兒女長成人……”

哭嫁後,新娘便在親朋鄰里的聲聲唱詞中拜別父母,蓋好頭帕,打傘上轎。到了男家,鼓樂聲起,鞭炮陣陣,但此時轎夫並不落轎,只是一味高唱“一頂轎子紅彤彤,新娘嫁個新郎公。一頂轎子花又花,來年添個胖娃娃……”直到主人家奉上大禮封後,方才落轎。落轎之後,童子掀簾,婦人牽手,新郎迎出,新娘入堂,在眾人的歡呼聲中,新郎用系上紅繩的竹筷挑起新娘的蓋頭,司儀高喊:“先拜天地— —轉拜父母——夫妻對拜——入洞房——禮成”,嗩吶鼓樂隨之高奏,鞭炮聲震耳欲聾,一場熱鬧喜慶的婚宴就開始了。


接著便是“鬧洞房”。鬧洞房是從鋪床開始的,鋪床人邊鋪邊說唱:“中間一把草,倆個同到老。席子擺得四四方,明年早早買地方”。而到真正鬧洞房時,那吉語和唱詞就更加豐富了:“一張床,四四方,中間栽根柏樹秧;柏樹籽,娃娃多,十個兒子九登科……”幽默風趣的吉祥說唱,把婚禮推入高潮,把新人送進良宵。

洛帶水龍節,舞出的盛世激情

在洛帶,節會眾多,這些節會把客家人歡歌笑語的日子,從古時貫穿到了今天。今天的洛帶,最吸引人的是一年一度的“火龍節”和“水龍節”。

每年正月與火同舞、與龍同樂的節日,叫做“火龍節”。而與火龍節相對應的就是夏季的水龍節,顧名思義,這是一個與水同舞、與龍同樂的節日。在過去的洛帶,正月十五舞火龍,焰火歡騰,是為祈福;夏日伏旱舞水龍,呼風喚雨,是為祈雨。當地居民章大爺告訴我,過去水龍是不能輕易舞的,只有在天干年辰,才先淘八角井(八角井通龍脈,輕易動不得),然後舞水龍祈雨。如今,舞水龍與燒火龍一樣,都已成為當地人歡度佳節的娛樂方式。


無論是火龍還是水龍,他們的前身都是“劉家龍”,這個名字源於龍舞者都是從江西遷徙到這裡的劉氏客家人,他們是龍舞世家。我去時恰逢水龍節前夕,因此有幸目睹到舞水龍的全過程。首先,龍頭們齊聚祖堂祭祖,之後全體舞龍隊員持龍祭祀江西客家人崇拜的“社公”(土地菩薩),龍隊穿田過壟,遊走入鎮,再到江西會館的大殿殺雄雞滴血,將龍頭、龍角、龍目、龍口、龍珠一一點染,以通神祭靈。最後,在水車噴灑和人們傾情潑灑出來的水世界裡,“金龍盤玉殿”、“龍抱柱”、“波浪浮”、“龍打滾”等沿自先祖的各種龍舞套路盡情演繹。

水花飛濺,蛟龍如魚得水。在人們一浪高過一浪潑水狂歡的歡呼聲中,我看見的是那些奮力揮舞的雄健身影,他們從歷史深處舞來,從千里迢迢的遠方舞來,終於在今天,舞出了這漫天飛濺的歡樂和一方客家人的盛世激情。

@Source: 環球人文地理





沒有留言: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