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4.2010

原研哉:追求本質設計這樣就好@People

日本設計中代表

日本知名設計者原研哉,以簡約設計在全球掀起一股減法美學 。雖然從事設計創作,但他卻像是日本傳統武士,始終堅持將使命 、義務擔在肩上,所以才會出現凌駕品牌、超越商品的設計視野 。一個時代的確需要先行者提供鼓舞的力量,原研哉的設計論點正可給 予積極發展創意、美學、設計競爭力的台灣,提供正面思考的力量。

文/黃麗秋

深秋的十月,北台灣一場研討會裡,偌大的場地異常地擠滿了觀眾 ,現場黑壓壓的人頭,個個交頭接耳,臉上盡是期待 ,彷彿等待偶像明星到來。不過,眼前引起這股騷動的 ,正是日本設計界裡相當耀眼的明星,以極簡設計風格在全球掀起減法 美學的原研哉(KENYA HARA)。當燈光暗下,隨著螢幕上,陸續投射出無印良品 、梅田醫院指示標誌、長野冬季奧運紀念冊……;燈光亮起 ,眾人如夢初醒般,現場爆出一陣如雷掌聲,久久無法停歇。

從80年代開始,原研哉以追求務之本質、崇尚簡約設計風格 ,在日本與國際間創下極高的知名度。日本產業設計振興會即讚譽他是 左右21世紀設計風潮,揭開世紀序幕的重要設計師 。台灣平面設計師劉開比喻最為精確:假如,生活中任何細微的事物 ,都足以讓我們感動,原研哉先生的設計與視野,就是良品。

可是這樣一位內外兼備的設計者,年少時並非一心從事設計工作。

一個偉大設計者年代結束

原研哉畢業於武藏野美術大學基礎設計系。他曾為了沒考上心目中的第 一志願,東京藝術大學而感到挫折。進入大學後,「我不大願意將設計 作為一種職業,或者說是在社會上安身立命的手段。 」原研哉接受媒體採訪時,自曝年輕時對從事設計的想法。

但他在師長的鼓勵下,終究還是走向設計之路。

設計產業在日本萌芽得早,時代的巨輪孕育出如田中一光 、橫尾忠則等一代宗師的地位。隨著科技帶來改變,不只發生在經濟層 面,對設計業的衝擊是工具普及影響設計的內涵。田中一光曾經喟嘆地 表示:身邊有很多週末畫家、週末攝影師,但很少聽到週末設計師 ,一直以來始終認為設計是很專業的,但電腦普及,好像任何人都可以 隨意做一點設計,很擔心設計會走向沒有靈魂的方向。

田中的感嘆,恰好說明原研哉正處於「一個偉大設計師已經過去了 」的時代,取而代之是一個新設計時代。

80年代他進入日本設計中心,主要擔任海外廣宣設計指導 。在此工作期間,原研哉說,身處於百餘人的組織裡 ,讓自己在設計實務上得到很多鍛鍊的機會,更培養「說明與說服 」溝通技巧的能力。

相較設計前輩追憶逝水年華,而對設計產生悲鳴嘆息之聲 ,原研哉卻以為應該省思設計本質。歸納出:所謂設計時代是一個有志 投身設計事業的人,透過設計手段,讓社會大眾對設計行為產生共鳴 。舉例來說,他於梅田醫院採用白色棉布材質來設計指示標誌 ,令人因觸覺而牽動其他感覺,產生出愉悅柔和的舒適感 ;日本松屋銀座的更新計畫裡,則橫跨空間與平面,實踐了設計帶給社 會大眾簇新的感受。之後他策劃奧運、博覽會等大型展覽 ,以及擔任無印良品的藝術指導,逐步成為國際級設計師。

原研哉此番來台,是為了經濟部商業司推動「提升商業設計計畫」 ,應執行單位中國生產力中心(CPC)邀約,於「多元創意視覺化應 用課程」研討會擔任講師。《能力雜誌》於第一時間專訪這位設計大師 ,過程中,原研哉不僅知無不研地分享設計創意,更疾呼設計者應體察 設計的本質,並且建立廣闊的設計視野,設計之於設計者不是個人頭上 的光環,而是一份任重道遠的志業。原研哉來台正可給予積極發展創意 、美學、設計競爭力的台灣提供正面思考的力量。以為是專訪精要:

能力雜誌問(以下簡稱問):您擔任「RE-DESIGN —二十一世紀日常生活用品再設計」展覽總策畫,為何會以日常生活用 品為創意?很多人認為這是戲謔的創作,您所想表達的是什麼?

原研哉答(以下簡稱答):我在2000年舉辦這個展覽會 ,最主要的訴求是讓社會大眾了解什麼是設計。

當時,我內心對Design想法與看法已經與社會上宣稱的設計產生 距離。哪時,經常聽到人們說,這是某某Designer的飯店 ;這是某某Designer的家電、T恤等,好像產品經過包裝 ,掛上設計者的名字,就可以稱為設計。我心中卻認為 ,設計應該是追求物的本質,就像黏土本身具有可塑性 ,蘊含無限的可能性,所以受到重視。當時,我深深的覺得設計已經被 濫用,也不想以設計者自稱。但實際上我的確是從事設計工作 ,所以心中興起要與社會大眾溝通設計本質的想法,RE -DESIGN就是如此產生。

我找了設計界一時之選的設計者,請他們重新設計日常生活產品 ,像是蟑螂屋、茶包、出入境印章、紙尿褲等,因此產生新舊不同的對 比。很重要的一點是,展覽的意義並不是為了凸顯設計者可以做出很特 殊的設計,而是藉由他們之手讓社會大眾清楚感受到什麼是「設計」。

剛開始展覽時,曾被誤解為是用來吹捧厲害的設計師 ,但是幾次展出下來,社會大眾逐漸能從中理解「設計是什麼 」的問題,體察設計的本質。過去很多人認為設計就是做很新穎的功能 、採用很大膽的顏色,RE-DESIGN則帶來設計革新力量 。參與展覽,我有一個感觸,未來設計應該是將平常的東西 ,經由設計產生改變,有點像是變魔術般,把帽子裡裝上一點機關 ,就會飛出鴿子,設計應該是如此平易近人。

問:您擔任長野冬季奧運開幕、閉幕紀念手冊的藝術指導 ;也曾參與2005年國際博覽會日本方案發表會,您通常此時會扮演 何種角色?

答:我擔任國際展覽策劃時,通常會想像自己是擔任捕手的位置 ,要對投手發出明確的訊息,像是那邊是好球帶,那邊是壞球帶 。同時,為了讓案子順利完成,多半是扮演溝通協調的角色。

問:擁有此等機會相信很多設計者都會積極表現個人創意,你不會技癢 ?這不是也說明一位設計師,他們工作不僅是設計,還包括說明和說服 等溝通工作?

答:的確是如此,所以偶而,我也上場當投手,試著挑戰自己能力。但是 ,參與大型展覽時,必須要了解隊員的特性,讓他們發揮更大的魅力 ,我認為擔任溝通協調的角色非常有趣。

設計者原本就應該具備溝通能力這是無庸置疑的。我認為設計者要解決 的是存在社會的問題,不是自己的問題。明確地說,設計者的定位與藝 術家不一樣。藝術家重視個體對事物看法以及如何表現出來就好 ,但是Designer是處理社會大眾重視的問題 ,主要目的是引起大眾對問題的重視,手段就是設計。也可以說 ,設計者本身就是說服業。說服別人看到問題,並且產生感動的一種行 業。

問:相信很多人對您以「一無所有即蘊含所有」概念為無印良品所設計的海 報記憶深刻,是什麼樣的契機,讓您擔任無印良品的藝術指導?

答:首先,我想先說明一下無印良品品牌的成立的緣由。

無印良品是西友超市於1980年開發的自營品牌。主要的催生者是田 中一光與流通企業家堤清二兩位先生,一開始的發想是要消除生產過程 中間的浪費,尤其是對應當時要將產品做得很豪華的潮流 ,無印良品訴求的是樸素且低價格的商品。像是消費者購買香菇時 ,都挑選形狀完整的,有破損或是形狀不好就丟掉。無印良品基於料理 時會將香菇切碎使用,而選擇這些以往被丟棄的材料作為商品 ,價格上也較為低廉,形成有理由的便宜。

紙張的原理也是這樣,省略大量漂白的處理過程,紙就變成淡褐色 ,經過設計技巧,變成商品。無印原本構想是強調以簡單的生產過程將 浪費排除掉,但是去除浪費的過程裡,有時會讓商品感到很枯燥 ,反而變成一種忍耐。怎麼樣讓商品能消除浪費又能吸引人的工作便落 到田中一光身上。田中先生讓無印良品堅守剔除浪費的生產原則 ,但同時也賦予商品獨特性。1989年時,無印良品在日本青山成立 第一家專賣店,得到很大的迴響與成功;經過20年後 ,現在日本的店舖已經超過250家,商品種類也有5千種。

無印良品本身並沒有工廠,而是由很多協力廠商提出符合消除浪費的方 案,經過評估即開始生產。2000年時,原本是生產過程合理化而產 生價格優勢,現在協力廠商外移到廉價勞力的地區生產 ,漸漸無法維持價格優勢,逐步讓無印良品成為廉價商品 ,原始的以環保、簡單生產精神反而出現危機。當時 ,田光先生委託我擔任無印良品的諮詢委員,正是面對如此的問題。

我直覺地認為,無印良品潛藏著日本重視環保,強調精鍊生活的價值 ,應該可以拓展到全球。由此概念,我假想如果無印不是在日本誕生 ,而是在中國誕生、在德國、在義大利誕生時會是何種面貌 ,如此的發想產生很多可能性,後來我心中浮起「World MUJI」的字眼。那時,我也設想有哪些價值是全球共同關心的題目 ,歸納出環保、資源、能源、糧食問題,是會讓人們放下國別的差異 ,願意共同思考解決方法的議題,而將此作為溝通的訴求 ,產生不是要「這個」,而是「這樣就好」的訴求。

19世紀之後打破種族階級,市民擁有了選擇權,透過「我要這個 」表達自己的獨立思想。像是「我要吃烏龍麵」就比起「烏龍麵就好 」更能顯出個人的想法。「這個」是果斷表現出個人意志的態度 ,也被很多名牌作為行銷策略主軸。但從時代觀察,太過於尊崇 「這個」價值觀,已經讓人類招致不少的禍害,到達失控的情況 。以前無印訴求剔除浪費,可能會帶來少許的寂寞感,現在進一步訴求
「這樣就好」,卻是有意識的選擇,是凌駕於品牌之上的自信消費行為 。

我也發現消費者趨向兩極化,非常平價與非常精品,沒有中間地帶 。無印要訴求的是第三種族群,例如:買洗髮精會看成分 、會在意商品質地的消費者,很高興全世界有愈來愈多這樣的消費者出 現。當然,我還是需以廣告、宣傳活動建立起與目標消費者溝通的管道 。

廣告很重要的功能是讓企業與消費者產生「目光交會」 ,不見的需要語研、文字。我認為,無印帶給消費者「這樣就好 」的滿足感,但是「這樣」裡也有程度與層次的區別 。有的人會因價格便宜而喜歡,有的人則因重視環保而購買 ,也有的人會因洗鍊的設計而瘋狂,各自以不同理由支持無印良品 。我所提案的廣告概念就是「虛無」(EMPTINESS) ,也就是說,推出一個空容器來製作的廣告,讓收訊的一方 ,可以自由地裝入各自的想像,無形之中,容器這個載體 ,不僅是傳訊者管道,也是收訊者回傳的管道。因此 ,無印的廣告直接將商品擺在畫面中央,在畫面的某一角落放上Log o,簡單形式成為制式的規格。同樣的,宣傳的活動上 ,則使用了地平線的影像,取其一無所有及蘊含所有的意念 ,正與虛無的概念相呼應。

問:您說現在已經進入第五代設計師,屬於徒步再出發的年代。近年來 ,台灣設計產業受到國際間的重視,崛起諸多知名設計師 ,並且深受社會與企業倚賴,您給予他們哪種建議?

答:我認為第一代設計師比較像是恐龍,儘管社會上擁有很多巨大的恐龍 ,但是大眾並不清楚設計是什麼?但這些人顯得很神秘 ,哪時只要稍會設計的人,也會讓人們很敬重。到了第五代設計師 ,我稱為見光死時代,社會大眾對設計全貌有了基本掌握 ,也可說是被看透了。正因為如此,我以為設計師不能深入了解社會狀 態,回應社會的需求,很容易淪為耍自我個性,做些奇異行為 ,自己以為是得意之作,但是在社會大眾眼中來看,卻是廉價的表現 ,反而降低了設計者的評價。

設計走到這時代,我很高興設計的本質已經被看到。台灣設計者若能從 扮演解決問題的角色出發,做到引起社會大眾的共鳴 ,甚至是成為企業中與決策者一起解決企業問題的角色 ,其更具有舉足輕重的份量。最後,我更要提醒設計者需要更高的視野 ,勇敢地成為一位開創時代的人。

沒有留言: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