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設計師逐漸在國際舞台上嶄露頭角。他們多次斬獲國際大獎,參加以往中國人難以出席的國際盛會。當石大宇和朱小傑決定把自己的作品推向市場時,是否能夠贏得消費者的心?對設計師而言,創業似乎比拿獎還難。
石 大宇帶著兩把竹椅,以及兩座德國紅點設計獎,從台灣來到大陸。他常常會以知名家居設計師的身份出現在香港設計營商周和北京設計周等國內知名設計界的盛事。 在台上,談起家居設計,他是專家,神采飛揚,有許多獨到的見解。走下演講台,當涉及到作品該如何走向市場時,他流露出作為行業創業者的擔憂。
同樣是家具產品設計師出身的澳珀家具創始人朱小傑也表達出類似的情緒。
“我現在倒不建議設計師自己創立品牌。設計師和企業家的雙重身份會讓人矛盾。”他最近在公司運營中遇到了瓶頸,並毅然退出經營層面,一心做設計。
優秀的本土設計師往往特立獨行,不顧一切地捍衛自己的想法。這讓他們很難去“服侍”其它公司。有些人選擇去創業,但這是條少數人走的路,整個商業模式尚未成熟。作為探路者,朱小杰和石大宇在磕碰中前行。
尋找製造商
1996年,石大宇在台灣創立了“清庭”品牌。門店裡既販賣自己的作品,也引進全球頂尖設計的生活物品。 2009年,石大宇把清庭的觸角延伸到大陸,在北京設立了概念店。
“我在大陸呆了兩年多,發現有許多山寨的產品。很多人會說,有這些山寨的產品是要滿足更多無法高消費的民眾。但是,我們也都捨得在用iPhone。 iPhone從來沒有便宜過。”石大宇,留著垂到肩膀的長頭髮,若隱若現的白髮透露著他在設計界久經沙場。這名老將的眼神很堅定,面目嚴肅。 “如果有高的設計品質,如果有高的工藝品質,對應的高價格並不是不合理的。你看iPhone在中國的市場有多大。”設計師的作品有著無價的藝術價值,但高 昂的價格也常常讓民眾膽怯。石大宇的兩件著名作品“椅君子”和“椅琴劍”的市場售價分別是29000元人民幣和19000元人民幣。他未向《週末畫報》透 露具體的銷售數據,但提及已接收到來自意大利的訂單。在大陸市場的表現,依然不得而知。
“也許我在設計上已經有所表現,但商業上還需要證明我的作品是真正有市場的。”在去年的香港設計營商周期間,石大宇向《週末畫報》介紹了他在設計之上的商 業構想。他多次講到喬布斯,認為喬布斯對設計的偏執讓全世界最終得以擁抱他的創見。 “創意人有自我的認定與堅持,但他同樣還需要來自市場的客觀肯定。他做到了。”
石大宇目前還沒做到。
眼下,他還缺乏一個像富士康那樣為喬布斯的設計提供製造支持的工廠。將作品量化生產,推向市場,遠比他設計一件作品拿到國際大獎還要困難。
在 拿到家居作品的設計獎項前,事實上,石大宇在珠寶設計上獲得國際肯定。從美國紐約時尚設計學院畢業後,石大宇進入“鑽石之王”Harry Winston珠寶公司擔任設計師,並在1996年成為首個在戴比爾斯國際鑽飾設計大賽獲獎的華人。故事發展到這裡,石大宇在珠寶設計領域充滿前景。然 而,來自台灣的一個機會讓他決定離開紐約。回到出生的地方台灣後,石大宇創立了“清庭”。
“我想要推出一個原創的台灣設計。”在國外生活多年,石大宇一直在思考如何建立華人設計的發言權。 “如果再根植於西方的文化去設計,基本上他們是瞧不起的。我發現我們的設計理念缺乏自己的文化背景。而屬於中國的設計文化就是傳統工藝。”他四處去探訪台 灣各地的傳統工藝,卻發現曾經盛極一時的竹工藝悄然沒落。台灣潮濕、無嚴寒,使得竹子的質地特別好,尤為堅韌,也因此成為了日本竹劍生產的原料加工基地。 竹劍廠一度在台灣十分興盛,但後來難以與大陸的同類產品進行價格競爭,紛紛倒閉沒落。石大宇感到惋惜,但也從中看到了機會。無論是讓走向頹勢的竹產業再度 復興,還是為中國設計發聲,這些動機都促成了兩把椅子的誕生,並享譽國際。
有些人慕名而來,想購買這兩把椅子,悄然推動作品的市場化。那些零散發來,尚未成規模的訂單事實上已經能夠讓與石大宇合作的傳統竹工廠繼續存活。這讓他不由得感嘆:“好的設計足以創造一個產業。”
石大宇曾設想過,像喬布斯一樣打造一個低製造成本,高附加值的產業鏈。於是,在擁有了兩個成名的設計作品後,他曾考慮在大陸建立製造中心。在生產毛竹的江西,他嘗試性地找到了一個工廠,提出製作要求,並下了訂單。
然 而,設計師與製造商之間的成熟的合作機制並不容易建立。 “你知道我有痛苦嗎?他們不在乎環保問題,不在乎技術,只在乎可以在短時間內賺到很多錢。”石大宇說。由於竹椅的製作牽涉到傳統工藝,而傳統工藝在許多方 面都是天然的,比如取材也需要技術規範的。但有些工廠嫌要求太多,沒有按照指定的規範和工藝去做。比起長時間地琢磨少量的產品製作,他們更願意接受那些簡 單、容易快速完工的大規模訂單。這導致石大宇在大陸尋找合作方的嘗試歷經坎坷。
“這就說明一個問題,大陸缺乏工匠和工匠精神。這個是十分嚴重的問題。不能說,只是一股腦地鼓勵發展原創設計。沒有工匠,再多很好的設計和很棒的創意依然很難走向市場。”石大宇告訴《週末畫報》。
這種有產品難生產的窘境使他萌生出一個想
。他目前迫切希望能夠在大陸建立一個研發中心,把台灣嫻熟的工匠帶到大陸,與大陸的人才一起去研究更多的製造工藝,去影響和培養更多的工匠。 “大陸太缺乏工匠精神,需要注入這種催化劑。這是我的最大目標。”儘管石大宇所創立的清庭目前已經在台灣為自主設計的產品找到合適的工匠和生產工廠,但長 期來看,有效地降低成本應是把製造中心放在大陸。但目前要在大陸找到可合作的工廠並不容易。通過研發一些適合量化生產的工藝,以及自行培養嫻熟的人才,或 許是解決方式之一。他甚至希望,培養出來的人才可以自己出去開廠,承接來自清庭的訂單。
“我知道那個方向是對的。我也知道未來的發展。我現在遇到的最大困難是缺乏一定數量的資金,要說服一些人和我去做這件事。”現在,有些創投來找石大宇洽 談。他們雖然願意出錢,但卻要求佔有更多的股份,擁有更大的話語權和企業經營方向的決定權,這讓石大宇難以接受。他歡迎資本的介入,但底線是不能讓他失去 對原有經營理想和方向的主導權。
石大宇目前仍在尋找資金,卻自嘲自己不是一個“搞錢”的人。他沒有辦法像商人一樣,“跟人家喝酒去談錢這個東西”。委託其他人去與資本方洽談,但最後還是要與石大宇見面。 “這些創投跟我一談都被我罵得狗血淋頭。”
矛盾的雙重身份
時 至今日,石大宇及其所創立的清庭市場化的步伐還比較緩慢。清庭目前在台灣和大陸分別有一家門店。過去兩年,他一方面不斷地尋找合適的生產商,另一方面也在 開拓更多系列的產品,並踴躍地出現在各大設計界的盛事。石大宇的助理丹祺告訴《週末畫報》,過去兩年,石大宇和清庭把重心放在打造知名度上。 “先把知名度打出去,否則後續推出的產品可能也很難賣動。”
對於這些由設計師創立的家居品牌企業而言,創辦人本身的設計師身份就是筆無形 的資產。知名度的高低一定程度上決定了銷量的多寡。但在中國,產品設計師打造自己的知名度並不容易。中國家居品牌往往以“國外知名設計師”為噱頭提高產品 的附加值,這也使得國內設計師在很長一段時間很難有空間產生個人品牌的經濟效益。不斷地參加國際的設計展,不斷地拿到各種設計獎項,成為了設計師海外鍍金 的選擇。
1955年出生的溫州人朱小傑在2009年就決定到國外設計展“闖一闖”。但抄襲與山寨的行業風氣讓中國企業幾乎是很難在展會上露臉。彼時,朱小傑通過奧 地利的朋友好不容易爭取到進場的機會,但卻萬萬沒想到被安排到最差的位置。朱小傑不服,通過德國的律師進行協商,才得知主辦方寧願把好位置空著,也不願意 給中國家具參展—在主辦方的眼裡,中國人只會COPY,沒有設計。幾番折騰,朱小傑才得以拿到一個標準攤位,設立了第一個中國設計師的獨立展位。
雖 然朱小傑並沒有顯赫的學歷背景,抑或是來自國際的設計獎項,但他覺得自己能夠逐漸打響知名度,完全在於“國內堅持原創家居設計的人本來就少,誰堅持就久, 誰就是最好的。”這種堅持帶來的沉澱也為他贏得了一些展示平台。 2010年,中國美術學院院長宋建明邀請朱小傑為世博會的中國館配一些家具。之後朱小傑及其創立的澳珀家具提出的方案受到了世博局的認可,不僅把家具配置 的任務交給了澳珀,而且家具量也增加到390件。那天,朱小傑收到宋建明的賀信:“小傑,你的成功意味著中國的原創設計不再是孤芳自賞,而是被官方正式場 合所接受,意義重大。”
不過,這種成功並沒有延續到國際舞台上。今年,朱小傑以策展人的身份出現在米蘭國際家具展。儘管許多人把這次舉動 視為中國家具設計走向國際的重大突破,但朱小傑事實上最清楚其中的分量。他告訴《週末畫報》,被譽為家具設計界奧斯卡的米蘭國際家具展依然缺乏中國企業的 產品。由他所策劃的“坐下來”中國當代坐具展事實上只是參與了米蘭國際家具展的外圍活動。
成為一名享有國內外知名度的設計師並不容易。把 個人的品牌力量延伸到企業品牌,讓業界以外的大眾市場所認識,更是難上加難。朱小傑最近在反思,對於創立企業的設計師而言,應該打造個人品牌,還是企業品 牌?他將設計師比喻成魚,而企業品牌是一條河。如果企業的掌舵者是一條魚,那怎麼把河越挖越寬呢?
朱小傑創立澳珀家具至今已18年。當 時,由於覺得很難有一家企業會接受自己的設計想法以及對設計的堅持,朱小傑選擇自己挖了個魚塘,創立澳珀家具,以讓自己這條魚能夠遊起來。澳珀家具目前在 中國有50多家門店,主要出售烏金木家具。朱小傑除了負責澳珀家具的產品設計,也要考慮如何讓產品在市場上賣得更好。此外,澳珀家具還擁有一個近3萬平方 米的生產車間。
在過去,朱小傑把大量精力放在市場上,考慮如何把澳珀這個池塘挖大。去年銷售額達到5000萬元人民幣。但越來越發覺,他 這條魚在挖大魚塘上出現了瓶頸。產品的製造品質、運輸、門店的陳列、消費者的溝通,有太多的問題需要去一一細化以及考慮。作為一個溫州人,他很長時間放不 下那顆開拓市場的野心。但最近,他決定把市場的經營交由自己的兒子負責,全心投入設計業務。
朱小傑在經營上的調整與困惑,以及石大宇尋找 資金時的難以適從,事實上也反映出設計師在兼任企業經營者時的不適應。 “設計師和企業家的雙重身份會讓人矛盾。二者做事的邏輯是相似的,可以用'整合、取捨、協調'6個字來形容。但設計師是對材料;企業家面對的都是人。人不 是材料,是有情感的。”朱小傑說。朱小傑的兒子讀了5年的建築設計。進入澳珀工作後,朱小傑沒有讓他像自己一樣成為設計師,而是把他推向市場部門。他為自 己的兒子選擇了一條與自己完全不一樣的道路。 “做10年的市場後,再去做設計。我想他會更
有感覺。 ”
從產品設計師到創立一個家居品牌企業,多數人尚未摸清當中的商業模式。朱小傑坦言,該如何營銷澳珀品牌,自己尚未想好。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