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0.2013

時間中轉站紐約中央車站(Grand Central Terminal)@Art







為美國乃至全世界最著名的火車站之一,身披金色的餘輝,已經走過了一個世紀。大都會運輸署運輸藝術部(MTA Arts for Transit)近日宣布舉辦整年的「中央火車站100歲生日慶典」加以紀念。為了吸引更多的公眾參與,運輸署選擇與當地較有名氣藝術組織「創意時間」(Creative Time)合作,首秀便推出了新派藝術家尼克·凱夫(Nick Cave)的「聆聽·紐約」(Heard/NY)公共藝術項目,從而開啟了全年藝術慶典的序幕。

如果今年有機會來紐約旅行,
請務必造訪一下曼哈頓上的中央火車站,因為她今年已經100周歲了!作為紐約市重要的交通樞紐中心,你即便不是刻意拜訪,也會「不得不路過」的。今年的中央車站不僅有一些新的「容貌」,還有許多驚喜和懷舊等著每一位過客。
走過百年
中央車站是全世界最大的火車站之一,
除了日本東京的新宿車站人流量超過了中央車站,從其他的數據指標看,中央車站都是首屈一指的——佔地48英畝,橫跨曼哈頓42街至46街;她有44個月台和67條鐵路線,其中地下一層有41條軌道,第二層則有26條。除鐵路線外中央車站還連接著通往紐約四大區繁密的地鐵線路。而人車分道的設計,使中央車站忙而不亂。
中央車站於1913年正式啟用,由美國鐵路大王范德比爾特(
Cornelius Vanderbilt)出資,沃倫和懷特摩爾公司(Warren and Wetmore)、里德和斯泰姆公司(Reed and Stam)聯合承建。這幢擁有法國古典主義風格(Beaux-Arts style)的建築,其主入口的外牆正立面鑲嵌了世界上最大的蒂凡尼(Tiffany)玻璃,頂部還有一組群雕,刻有通訊之神墨丘利(Mercury),大力神海克力斯(Hercules)以及智慧女神、戰神、藝術家和手工藝人的保護神密涅瓦(Minerva)。一個世紀前,這可是世界上最大的一組群雕,足有14.6米之高。
走進中央車站,最吸引人就是主廳(Main Concourse),也稱中央大廳。
三千餘平方米和38米的挑高設計使得中央大廳比巴黎的聖母院中庭還要寬敞。大廳里的主樓梯按照巴黎歌劇院的風格設計,大廳的星空穹頂由法國藝術家保羅﹒塞薩爾﹒埃勒(Paul César Helleu)根據中世紀的一份手稿而繪製出的黃道12宮圖。大廳中央的諮詢中心和金光燦燦的四面時鐘想必大家都會十分熟悉,因為在無數美劇和電影里都有她的倩影;而這個時鐘也成為了中央車站百年慶典的LOGO。雖然經過了一百年的洗禮,美國人還是十分懷舊的,這些經典的內部設計都保留了原樣。
作為紐約的標誌之一,
中央車站對紐約市的意義早已超過交通樞紐本身。她見證了蒸汽火車和柴油機車燃燒的歲月,經歷了火車旅行的黃金年代,目睹了美國各個時期的發展與危機。她的榮辱沉浮正是美國歷史進程中的縮影!她是無數新紐約客「美國夢」開始的地方,也是失意者落魄離開的地方……無數平凡人的悲歡離合每天都在這裡上演!
Nick Cave和百年慶典
中央車站不僅承擔了公眾的出行、會友、購物,
還是一個公共藝術展示平台。中央大廳旁的范德比爾特廳(Vanderbilt Hall)、火車和地鐵月台、中央車站的運輸博物館都會展出作品。今年的世紀慶典,自然會有更多形式多樣的慶典活動和藝術展覽,紐約大都會運輸署和中央車站為此花了不小的力氣和本錢。
為了引起更多公眾的關注,紐約大都會運輸署運輸藝術部(MTA Arts for Transit)特別選擇了紐約本地比較有名的公共項目組織「
創意時間」(Creative Time)合作出品了尼克﹒凱夫(Nick Cave)的「聆聽﹒紐約」(Heard/NY)的展覽。這個尼克並不是那個披頭散髮的澳大利亞音樂家,而是來自美國芝加哥的視覺藝術家,他因可穿著的織物雕塑——聲音服裝(Soundsuits)而聞名。而Heard/NY與其說是一個展覽,不如說是一個集合了織物雕塑(Fabric Sculpture)、 舞蹈和表演藝術的綜合項目。
藝術家選取了馬的造型,一方面馬是人類最早的交通工具之一,
與中央車站的交通主題相吻合;另一方面,馬的造型與中央大廳穹頂上的人馬座也遙相呼應;最重要的原因其實是藝術家在接受這個委託之前,已經完成了這個織物雕塑作品。而通過這次公共展示,他又加入了舞蹈和表演的元素。作為雕塑,每匹馬由塑管編織而成,馬頭上的裝飾物是現成品,是尼克從世界各地收集起來的編織物。而表演的時候,每一匹馬由兩名來Alvin Ailey舞蹈學校的演員親身穿著,並在范德比爾特廳里和其餘的「馬兒們」伴隨著現場的豎琴演奏的打擊樂表演一起跳舞。雖然舞蹈是事先編排過的,但是每一次的現場表演都會有即興的成分,畢竟藝術家們都是性情中人,隨性的表演會增加更多與觀眾的互動。
 
 伴隨著舞蹈演員的舞動,尼克的三十匹「馬兒」會因為編織物之間的摩擦而「沙沙」作響,所以他的Fabric Sculpture不僅具有很強的觀賞性,而且在聽覺和觸覺上也下了功夫,除了觀眾真的能聽到馬兒的聲音、聽到美妙的音樂,在表演結束的時候,人們還能拾起各種顏色的管束來感受一下這個作品。幸運的小觀眾們還能和「馬兒們」來個親密接觸。看到觀眾滿臉的喜悅,尼克表示他創作的這件公共藝術作品就是為了「帶領觀眾回到夢想的狀態,一個充滿想象力的空間。」
 
 在范德比爾特廳展示的一個星期中,每天上午十點和下午兩點都會有兩場表演,三點有專業人員進行現場的講解,讓觀眾進一步了解該作品的台前幕後。展覽結束后,尼克會帶著他的「馬兒們」回到芝加哥,進行下一輪的巡迴展。
公共藝術不「公共」
除了現場活動,觀眾可以在指定的網站上傳關於作品的照片和評論,
之後還會評選最受喜愛的照片並進行公開展示;美國的各大媒體、社交網站上都有很多關於該活動的曝光,中央車站也為此賺足了人氣。
從展覽本身的藝術質量和觀眾的互動反饋來看,項目做得很不錯,
但標榜的公共性有待商榷。從立項到實施,尼克在中央車站的公共藝術項目不過半年,這對於美國博物館、美術館策劃和籌備展覽的進度來說是非常短的一個周期。Creative time的工作人員莉拉(Leila Tamari)也承認,由於時間的緊湊,項目的決策和實施過程中根本沒有考慮到公眾的需求,只是在委託方MTA Arts for transit、決策機構Creative Time和藝術家之間進行了商討。但是他們很好地利用了中央車站這個平台,通過藝術本身的互動性、媒體宣傳以及開放的網路為公眾提供了一個評論和表達自我的機會,並在一定的程度上為大家帶來了快樂,創造了具有文化內涵的氛圍。
前期立項、選擇藝術家和項目實施的過程中都沒有公眾的參與,
其實是全球公共藝術創作的「通病」。表面上的公開民主,但在現實中有誰會真的聽取公眾的意見?唯一的補救,或許就是後續的公民參與、互動和反饋了,更有甚者,連「補救」都漠不關心。

沒有留言: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