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0.2013

永不結束的 15分鐘@Fashion








「未來世界,人人都有機會做 15分鐘的世界巨星。」Andy Warhol曾經說道。但就個人而言, Warhol的15分鐘遠未結束,在他的那個世紀,以及現在的這個世紀里,他與他的作品被反覆提及,在他的身上, 15分鐘效應被無限度複製。他的作品不僅在逝世25周年之後以空前規模來到亞洲做巡展,而就在最新的Dior 2013秋冬系列中,我們又再次見到Warhol的早期作品躍然裙上,成為了設計師的全新靈感。Andy Warhol的15分鐘可以成為永恆。

時裝化的 Andy Warhol

為紀念波普大師Andy Warhol逝世 25周年,一場空前規模的巡迴展來到亞洲,從2012年一直持續到2014年。以「十五分鐘的永恆」為題,這場作品展計劃在新加坡和中國的香港、上海、北京,以及日本東京登陸,如今正來到了上海。作品頗豐的Andy Warhol在國內的個展並不在少數,但如此大規模(此次展出作品共 300多幅,包括繪畫、攝影、手稿、絲網印刷等)的卻是第一次。
 
時裝人看Warhol展,自然首先會將他的作品與時裝設計聯繫在一起。在時裝界,受到藝術家影響的不只是作為第八大藝術門類的高級定製,這種傳遞性已經更多地深入到了高級成衣的領域,Dior現任帥印的執掌者Raf Simons在進入Christian Dior時裝屋的第二個成衣系列里就大量借用了Andy Warhol的畫作,作為印花的素材。這種延續性恐怕還要從Dior先生早期的職業生涯談起,在成為一名設計師之前他也曾經營畫廊,售賣達利和賈科梅蒂的作品。對當代藝術的敏感追溯成為Raf Simons向時裝屋歷史致敬的一種獻禮,同時也成為了再造Dior的另一種可能。就像Simons曾在Jil Sander當中借用藤田嗣治的作品一樣,不同的是Andy Warhol名聲在外,響亮到大家都以為自己足夠了解,但其實他遠比你想象的要更耐人尋味,這種意料之外的迴響在Warhol去世1/4世紀之後猶在。具體到Dior 2013秋冬系列,它不僅出現在裙擺或后襟,手抓包上的高跟鞋草圖印花也出自他早年的插畫作品,清麗俏皮頗具玩味。這倒是與Warhol後期波普藝術的呈現手段背道而馳,不過從最終的呈現效果上來看竟出奇一致,有一種「無意爭春」卻又被人關注的感覺,你甚至可以想見穿著這些衣裙的女士出現在任何一個角落,都會吸引到周圍的駐足關注,那種小範圍的轟動效應,恐怕不止15分鐘。這種被Simons稱為「回憶之裙」的裙擺好比剪報冊頁,綴以刺繡版的 Warhol式圖案,恐怕在Dior粉之外,還會招來那些對Andy Warhol充滿敬意的波普藝術收藏者的喜愛。值得注意的一點,秀場里巨大的銀色球狀物配合著先鋒音樂人Laurie Anderson的配樂,直指Andy Warhol的另一件裝置作品「Silver Clouds」,這種親緣上的歸屬,在整場秀的每一個角落都絲絲可見。
 
如果我們將Raf Simons的Dior 2013秋冬系列作為一種對早期Andy Warhol的致敬,那麼今年春夏時裝圈對於全盛時期、絕對波普的迴響則來自於義大利的Moschino男裝。絕對的米蘭超市,消費主義、工業主義這些過分學術的名頭並不適合輕鬆享樂的義大利人,當然,「享樂主義」倒是十分貼切,整個秀場被安置在一個巨大的超市裡,模特在貨架中穿梭。這個系列開場的一組作品最為亮眼,9個look全身或局部地使用了極為波普的印花,碧浪洗衣液與百威啤酒,兩個均以紅白藍製作包裝與海報的日用品牌成為主角。這種做法在當下時裝界絕不多見,模特身上的衣服與貨架上的商品融為一體,甚至有些晃眼。這種排布讓人不能不想起Andy Warhol的金寶湯罐頭系列的手法,以日常生活用品為素材,複製再複製,鋪排到整個畫面,讓人不得不直視最為普通的生活,藝術也不再一定是純手工的製作,不一定非得是陽春白雪。非畫性、半機械化的製作方式在當年的轟動效應,遠非習慣了電子化、工業化的我們可以想象。而Andy又為我們證明了另一件事,最賣座的生意可以成為藝術,最出色的藝術又何須在世時窮困潦倒。Moschino顯然並不甘心將百威啤酒與碧浪洗衣液只用在一組作品中,在最後謝幕的系列當中,眼尖的人就會發現廣告包裝再一次出現在了一些細節部位, T恤衫的口袋、大小領結以及帽子上的絲絛。 
 
有著Andy Warhol作品身影的設計並非只在大牌中存在,從Puma的波普帆布鞋,到英倫迷彩王的Maharishi衛衣跟帽衫,從Incase特製的iPad套、iPhone套、零錢包,到NARS彩妝推出的限量眼影、粉底、甲油,甚至還有Bond No. 9設計的Andy Warhol Lexington Avenue香水,我們看到了越來越多的經Andy Warhol基金會授權的合作頻繁出現。今夏銷量最大的服裝零售商Uniqlo更在UT產品線中推出Andy Warhol復刻系列,其中除了著名黃色香蕉之外,還有Andy Warhol本人的肖像與彩色奶牛等名作,百元以內你也可以將正版的Andy Warhol穿上身,頗有點兒人民藝術家造福群眾的意思在裡面。

時裝圈的工廠主角們
正在英國倫敦Mayfair區Privatus畫廊展出的And
y Warhol攝影展作品多半來自Andy Warhol的藏家James Hedges,除了一些靜物與旅行的拍攝之外,他為時裝圈名流拍攝的肖像也許可以從另一個角度幫助我們梳理他在作品之外的影響力從何而來。
 
這位賓夕法尼亞匹茲堡出生的羞赧男孩的第一份工作就是來自Carmel Snow(曾經《 Harper』s Bazaar》美國版主編),Warhol深愛著雜誌,他後來也一直都與志同道合的媒體人保持著親密關係,並且創辦雜誌。作為當時《Harper』s Bazaar》的編輯,後來出任美版《Vogue》主編的Diana Vreeland也出現在他之後的作品當中--身紅色挾裹著豹紋披肩。編輯們除了工作上的接觸還會不時收到他特別的禮物,特別的插畫、手工小禮物跟限量版的書都在其中。「Warhol很會推銷自己。」 Giorgio Armani曾接到他的邀請赴紐約做展,初次見面Warhol就立刻為他拍攝了一張照片,是Armani先生對他的評價。永遠保持好奇心的Warhol總是隨身攜帶相機,這個習慣也幫助他拍下了不少珍貴的鏡頭。

縱橫時尚圈近30年的《Vogue》前資深編輯 André Leon Talley(他在 2008年將 Jason Wu推薦給現在的第一夫人米歇爾 •奧巴馬),在20多年前仍然是前《Vogue》主編Diana Vreeland的私人助理,
這位現在看起來魁梧高大的業界大佬在28年前Warhol的照片里還是一個正當青春的黑人小夥子,論資排輩也還算是Warhol的晚輩。而在為Vreeland工作之前,他還經 Vreeland介紹為Warhol的雜誌《Interview》工作,並撰寫專欄 「Small Talk」。作為一本持續至今的先鋒雜誌,《Interview》的風光可以從近期熱播的美劇《凱利日記》中窺見一斑。
 
 現任美國時裝設計師協會主席的Diane von Furstenberg也曾在Warhol的作品中露相,
敷白粉、擦紅唇,黑眼線、細眉蓬髮,這位曾嫁於王公貴族的設計師也是派對愛好者,她從1950年代起,在位於上東區的豪華公寓里舉辦的派對、晚宴就已經是紐約城中著名的社交場合,躋身其中的時髦人士逐漸成為後來的新貴,他們的聚合效應將名望以倍數放大。
滾石樂隊主唱Mick Jagger作為時代偶像之一粉絲萬千,
他也是Warhol派對的座上賓,而他的前妻,演員、模特Bianca Jagger在1970年代是著名夜店Studio54的常客,而後也成了Warhol的私交密友。現在致力於女權公益事業的她在當年可是著名的時裝偶像,與她一同出現在Warhol照片中的Halston、Calvin Klein亦是 1970、 1980年代時裝界呼風喚雨的名字。
 
這個名單還可以繼續列下去,包括Carolina Herrera(美國女設計師)、熱愛珠寶的玉婆 Elizabeth Taylor、Stephen Sprouse(藝術家、設計師)、黑人超模歌手Grace Jones與硬漢明星史泰龍……他們每天都與Warhol飲酒狂歡,出入Warhol位於紐約的工作室The Factory,要說其中最著名的名字恐怕就是Edie Sedgwick。這位 1960年代的風格偶像被Warhol一手打造,一手捧紅,Warhol稱她為自己的「工廠女孩」。當然「工廠」里還出產了Warhol大量著名的平版畫、電影劇本和表現性解放的短片,Bob Dylan、Truman Capote、Lou Reed等流行文化的標誌性人物都曾是「工廠」的常客。這種縱橫交錯的影響力幫助Andy Warhol在名利場上呼風喚雨。而他符號化的攝影作品,也讓這些叱吒風雲的大腕們更容易被大眾熟識並且被追捧,也算是一種共生。

如今看來,Andy Warhol的15分鐘論斷在社交網路當道的今日正被反覆論證。
Youtube的誕生、Facebook的普及、網路紅人的形成都是有力例證,人人都有機會成為「世界巨星」。
 

沒有留言: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