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0.2013

優雅的參數化建築設計——專訪德稻建築大師饒愛理(Ali Rahim) @Arch







德稻建築大師饒愛理(Ali Rahim) 

德稻建築教育大師饒愛理
英文名:Ali Rahim
國籍:美國
領域:建築設計
簡歷:
饒 愛理,建築師,當代建築實踐公司董事。饒愛理教授是維也納應用藝術大學哈迪德工作室(Studio Hadid)建築學訪問教授、耶魯大學Louis I Kahn建築學訪問教授和哈佛大學建築學訪問教授。饒愛理教授曾圍繞他的作品在國內外眾多著名學府做過公開演講,這些大學包括哈佛大學、耶魯大學、賓夕法 尼亞大學、南加州建築學院、佐治亞理工學院、多倫多大學、倫敦建築聯盟學院和Bartlett建築學院、荷蘭代爾夫特理工大學、巴塞羅那加泰羅尼亞國際大 學、希臘亞里士多德大學和阿拉伯聯合酋長國沙迦美利堅大學等。
眾多國際媒體對饒愛理的作品進行了深度報導,這些媒體包括 《紐約時報》、《國際先驅論壇報》、《哈佛大學設計雜誌》、意大利《多莫斯(Domus)設計》、荷蘭《Frame》雜誌、莫斯科《Monitor》雜 誌、德國《明鏡周刊》。以往曾報導過饒愛理作品的出版物還包括倫敦《建築設計》、東京《A+U》、耶魯《Constructs》、丹麥 《Arkiteketen》、《Slate》和中國《Space》。 2012年5月,饒愛理加入德稻教育機構,成為德稻建築教育大師。 


日前,德稻建築教育大師饒愛理(Ali Rahim)教授,應清華大學時代論壇邀請在清華大學建築館——王澤生報告廳舉行了《設計研究技術和美學》的主題講座。優雅——是貫穿饒愛理大師整場講座 的關鍵詞彙,這個詞語來自於大師參與撰寫的一本書:《優雅》。在大師的建築設計理念中,優雅跟美學這兩個詞彙是有著緊密關係的,而且隨著數字技術的發展, 無論是作為建築師,還是大眾都一致認為應該給建築物增加更多的美學優雅元素。建築設計一定要把科技技術(如數字技術)和美學完美結合。大師認為,設計一個 好的建築就像設計一輛好車一樣,一輛好車在設計的時候,大家如果仔細注意一下會發現,比如在開車門的時候大家是不去關注門這一部分的,這就是科技與美學的 完美結合。


視覺中國:能和我談談當代建築實踐公司的成立以及您的伙伴HINA JAMELLE嗎,你們的工作角色分別是什麼?
饒愛理:管 理運營任何一個公司都需要做兩方面的事,管理一個建築企業也不例外。第一件事情就是企業首先要能夠生存,第二件事情是設計或者產品的質量。我們兩個人共同 管理這個公司,分擔一些不同客戶的項目。不過,我必須承認Hina Jamelle在公司運營上要比我付出的更多。我們分別承擔著不同的項目,但當涉及到設計工作時,我們兩個會共同合作。當然,如果我們其中的任何一個人遇 到了問題,我們都會彼此交流尋求建議。我們發現這種方法讓我們的工作更加出色。這種工作方式讓我們能夠分別獲得旅行的時間,當一個人在旅行時,另一個人在 辦公室里工作。

視覺中國:何時開始接觸並使用參數化建築設計,它對你來說最大的魅力是什麼,參數化建築設計未來將如何發展?
饒愛理:我 願意展開談一下你的問題。參數係統是很清晰很嚴密的。我曾經從事過數字媒體的工作,了解其對設計的巨大影響力。當我還在哥倫比亞大學讀研究生時,我們就有 數字工作室,並且做過關於建築設計動態系統的開發實驗。因此我們會充分利用數字媒體的能力,盡可能的去幫助我們實現項目的目標,包括設計空間、結構、材料 和製造以及建築方法。而這些技術未來的發展和應用,使得我們能夠據此來推測建築的未來發展,包括新的材料以及如何進行配置,用機器人以更加快速和更有趣的 方式來建造建築。在十年後,我們將會擁有機器人建造的房子,機器人會在其係統內存儲當代藝術博物館中的未來建築設計理念,集成形式、結構、保溫和管道的設 計,然後以一種高度集成的方式進行建築。這將會改變未來的建築方式。
視覺中國:您在建築設計中一直堅持利用數碼技術,新的技術對建築設計和設計者本人會有哪些影響,數碼技術是否成為了設計師必不可少的技能之一?
饒愛理:工 藝是擁有良好設計的基礎。如果你沒有掌握良好的工藝,你就無法做出好的設計。因此工藝對於好的建築設計來說是起著基礎性作用的。我們生活在一個數字世界, 數字技術給我們的生產和建築行業帶來了巨大的改變。在我們目前所處的時代,我們必須要有數字的概念,我們的前輩福特汽車的創始人正是因為堅信大規模生產模 式,從而形成了現代的生產規模。因此,數字技術對於我們為今天的客戶提供良好的設計來說是非常必要的。在未來,要想成為一個良好的設計師,就必須要掌握良 好的數字技術。
視覺中國:國際上,建築設計近年來有哪些發展變化和趨勢,您對新興的建築材料非常關注為什麼?
饒愛理:隨 著技術和文化的不斷發展,他們之間的聯繫也越來越緊密。文化上的改變也在影響著技術的變化,反之亦然。但是更重要的是,我們要理解技術會影響到工藝,然後 又會促進技術的發展,這是一個循環。當新的技術出現,必然帶來更新的工藝然後生產出更好的產品,而新材料就會在這個過程中出現。他們是一個技術發展的循 環。如果你想在這一領域成為領先者,你就必須要推測未來會是怎樣,並且成為第一個去進行嘗試的人,並且不斷的完善自己的想法。這也是我們最擅長的事情。 

視覺中國:您強調建築設計的優雅美,那麼什麼樣的建築設計是優雅的,優雅如何以不同的方式體現在您的設計中?
饒愛理:我 們希望你能在我們的設計中感覺到優雅。我們希望你感覺自己就像詹姆斯邦德一樣。詹姆斯邦德是一個優雅的人。優雅是一種非常特別的審美,來自於對技藝的準確 把握和控制。當你在看芭蕾舞表演時,你會發現舞者看上去​​毫不費力的完成了許多複雜的動作。我們的建築風格就集成了所有必要的因素,包括功能,所有的技 術要求,包括機械系統、結構和規則,而且我們非常注重體驗。每個人都會非常喜歡在我們的建築中的體驗,他們並沒有意識到把所有的必要因素集成起來有多困 難,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們的建築風格總是看上去令人感覺輕鬆。一直以來這就是我們所希望看到的,也是很難達到的,因為所涉及的每一個部分都必須要與其他的部 分相關聯,這就使得看上去輕鬆的建築風格設計起來十分困難。空間、形態、材料以及所有的技術都緊密相連,共同來達成我們的目標。如果你在體驗我們的建築空 間時,感覺自己就像穿著禮服打著黑色領帶的優雅的詹姆斯邦德,我們就已經實現了我們的目標。
視覺中國:建築設計師如何更好地了解客戶的需要,並將客戶需要與自己設計風格和理念相結合?
饒愛理:客戶的目標對我們來說是最重要的。對於建築來說,必須要考慮到環境、當地的情況以及技術因素,才能建造一個負責任的建築。中國的製造範圍和可能性幾乎是無限的,這非常令人興奮。
視覺中國:您做過大型的建築項目、小型住宅設計和室內家具設計,這些項目在設計理念和風格上有什麼聯繫嗎?
饒愛理:風格這個詞對我們來說是個問題 。我們並不是非常在意風格,我們真正在意的是對於工藝的掌握,掌握良好的工藝總是能夠給我們帶來最精緻的建築。人們可以通過歷史來看到這一點,在歷史的任 一時期。例如,後現代主義時期誕生了大規模生產模式,而後現代主義時期的建築也要比早期的建築更加精緻。我們的工作也是一樣的,我們正處於不斷改善技術的 時期,我們的工作要​​比早期更加精細以及先進。這種精細也體現在Hina Jamelle和我身上– 我們自己就是我們的工作成果。我們穿著西裝,按照一種特定的方式生活著,我們的工作也是一樣。在我們自己的設計不斷發展的過程中,構成了我們對於當代建築 的貢獻的平台。
視覺中國:您對中國建築有什麼印象,哪些建築不錯?
饒愛理:鳥 巢是我在中國最喜歡的建築物,因為其整個重點都是放在部分和整體的關係上,從而形成了一個最大化的效果。整個項目的部分和整體的關係是由鋼構件組成的,積 累形成了整個項目。這種積累形成的整體效果,就像一顆大樹,由很多樹葉,樹葉構成了樹枝、樹枝又構成了整個大樹。當你走在樹下,很多樹的碎片組合起來,構 成了整個效果,會有一種難以置信的感覺。鳥巢也是同樣的效果,感官的刺激是難以置信的。我們曾經在上海為銳步公司做過一個項目,項目坐落於新天地。銳步將 其品牌重新定位於“穿銳步,更佳表現”。我們認為是要製造一種穿越整個店鋪所帶來的速度體驗。你周圍的​​整個空間都在圍繞著你移動。如果你移動起來,整 個建築的空間就會更加的生動,這就是我們的目標,也是客戶的目標。整個建築的表面也做了相應的調節,使用一些裂縫來配搭整個項目的造型,以增強這種體驗。 這種工藝將所有的互不相干的造型、結構、機械系統、照明和材料還有形態元素毫不費力的組合在一起。這種輕鬆的感覺(雖然看上去很輕鬆,但實際上需要很多的 努力)使得整個項目顯得十分優雅。全世界200多份報紙、文章和書籍對這個項目做了報導,這對我們的國際知名度的迅速增長非常重要。我們與這位香港客戶的 合作體驗十分難忘,他對我們的工作一直讚賞有加。 

視覺中國:去年,您加入了徳稻大師的行列,能介紹一下您與德稻的合作嗎?
饒愛理:德 稻是我們在中國的商業和學術夥伴。我們會共同做一些大規模的項目,旨在讓我們的學生在我們的指導下參與到這些項目中。這種模式用一種新穎的方式將我們之間 的伙伴關係聯繫的更加緊密。我們在工作室內的工作方式是運用最先進的數字技術來幫助我們的工作。學生們會學習如何使用這些技術來讓他們在我們的工作室裡更 好的參與和產生作品。這些年來,我是最早使用這些技術並且加以改善的人,這使得我們能夠站到這一領域的最前沿,並且成為這方面教學的專家。我們希望能夠在 一些大型項目上進行合作,包括住宅、商業建築和文化建築。我們對中國的興趣主要在於利用中國巨大的規模和需求。在我們認為,德稻是一個完美的合作夥伴,能 夠讓這些計劃實現。
視覺中國:根據多年的設計教育經驗,您對學生和年輕的設計師有哪些建議嗎?
饒愛理:我 非常喜歡中國學生,我曾經在美國哈佛、耶魯和賓夕法尼亞大學,以及奧地利維也納應用藝術大學教過很多中國學生。他們學習非常努力而且會把他們所學的知識最 大化。他們非常勤奮,都來自非常好的本科學校並且願意接受新的觀點和挑戰。我對於這些學生的建議是,一定要保持開放的思維,要培養自己的興趣和以及與社 會、技術和建築環境的關係。聰明的學生,如果能夠樂於接受新的觀點,並且學習如何應用這些觀點到適合中國的地方,將會對中國未來的發展產生巨大的影響。我 的工作就是增強他們的能力,然後讓這一切實現。 

沒有留言: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