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0.2013

香港導演 陳可辛:永遠要讓自己站在擂台上@People

圖片來源:鍾士為

 作者:馬岳琳

擅長刻劃大時代、小人物的導演陳可辛,來台擔任台北電影獎評審團主席。他的新作《海闊天空》,在中國叫好叫座,票房已破二十五億台幣,在香港卻引起各種辯論。他如何看待他的電影與人生?
中國大陸最著名的服裝品牌「例外」創辦人毛繼鴻,一聽到《天下》記者詢問導演陳可辛新片《海闊天空》(中國片名《中國合夥人》),馬上說:「看過。我還哭了三次。」
對阿里巴巴創辦人馬雲、地產大亨王石、毛繼鴻這樣,從一無所有走到現在權力、財富應有盡有的中國企業家來說,這部電影簡直就是為他們量身打造的。
《海闊天空》是以中國改革開放三十年為背景,講述中國第一代民營企業家的創業過程。電影的原型,來自俞敏洪、徐小平和王強三人,共同創辦全中國最大英語教育機構「新東方」的故事。
兩年前,《天下》還曾跨海獨家專訪俞敏洪,他的辦公室牆上,掛著一幅江陰老家的茅草房照片。俞敏洪就是從這間茅草房走出來,成為在紐約證交所上市、中國補教界的東方不敗。
擅長處理大時代小人物故事的陳可辛,給了觀眾一個北京版的《那些年》:成長、友情、愛情、夢想。
只不過,電影中的三個男主角,追的不是一個女孩,而是一個「美國夢」。事實上,《海闊天空》的英文片名,就叫「美國夢在中國」(American Dreams in China)。
講起話來坦率直接的陳可辛,有著很深刻的抬頭紋。他早期的作品《甜蜜蜜》,可謂最經典的華語愛情片;也曾以《如果.愛》和《投名狀》,兩度拿下金馬獎最佳導演。
香港情懷、都會感和幽默感,是他電影裡最獨特而珍貴的氣味。
「我其實不是為了要拍一部勵志片,也不是為了要拍個成功的中國企業家。這個戲,是想講『那個時代』,那些企業家也是因為那個時代,才有他們。」陳可辛在接受《天下》專訪時說。
一九八○年代開始,在中國是個從無到有的時代,也是從學習西方語言到學習西方思想價值的時代。陳可辛並不想為中國第一代民營企業家立言立傳,他只想講一個離他比較近的有趣故事。
過去十年,陳可辛離開香港進入中國市場。他拍歌舞片《如果.愛》、戰爭片《投名狀》和功夫片《武俠》。
他放棄擅長的現實、小品題材,迎合市場拚命拍古裝大戲。《武俠》票房失利,讓他十分挫折。

為自己、也為市場而拍
「做電影這行,就要永遠保持你站在擂台上,這個擂台是很容易給擠出去的。不要看外表大家都風光得很,其實每部電影都是千瘡百孔。很多時候大家以為你拿了獎、賣了錢,其實虧了很多根本沒人知道。」
所以,陳可辛毫不避諱說自己一定會算計市場、平衡大眾口味和個人喜好,「因為那會帶來投資和拍片機會。」
《海闊天空》在中國的票房已經超過二十五億台幣,讓陳可辛又重新回到了電影擂台的中央,也讓他有餘裕,來台兩週擔任台北電影獎評審團主席,一方面參與之前來不及參與的台灣電影起飛,一方面尋找和台灣電影人的合作機會。
在中國,《海闊天空》的影評叫好的多;在香港,卻被許多文化人尖刻批評。在電影即將於台灣上映前夕,先來聽聽大導演怎麼說:
問:為什麼會想要拍這種成功中國企業家的故事?
答:其實不是為了要拍個成功的中國企業家,而是本來就想拍改革開放三十年,因為這三十年是一個大時代。
我本來就是拍大時代小人物的,每部電影都是講這個,從《甜蜜蜜》、《金枝玉葉》到《金雞》。但沒有一個時代比改革開放更有衝擊力。
這電影是三個朋友創業的故事,成功是誰都想看的,因為觀眾永遠就是喜歡看loser變成winner。再加上他們創的是教育事業,教英文的。教英文本身就很有電影感,一定會有很多滑稽的橋段。
他們教的不只是英文,因為教英文就是一個對外的窗口。就是中國開始跟國際接軌,這個變化才是最大的,是中國傳統價值觀跟世界價值觀的衝擊,這些對我來講非常有感覺。
問:你曾說覺得自己年輕時比較可以拍出小情小趣,擔心年紀大了反而拍不出來,為什麼?
答:主要是因為中間隔了快十年,都在拍合拍片(中港合拍),沒有拍一些比較個人、現實的東西。
拍一個「回不去了」的主題
現在再回來拍離生活比較近的東西,你不知道能不能夠回到那個狀態。小情小趣的愛情、友情、成長這些議題,其實離我已經很遠了,那是我三十歲時的情懷,在現在五十歲的年紀,能不能回到那個情懷,是有忐忑的。

結果我自己都覺得很驚訝,完全能回到以前那個狀態。對我來講,這部電影最重要的,還不只是票房或口碑,而是我真的能回到一個我以為回不去的狀態,那不是體力的狀態,是心理的狀態。
發現自己還能「回得去」
拍完這個戲,發現原來我沒變,經歷了這十幾年的起伏、不如意,我以為我回不去了。
我的電影裡永遠都喜歡講一個主題「回不去了」,但是原來我還能回得去。
問:你覺得電影中的主角孟曉駿(出身書香世家的海歸菁英)跟你是最像的?
答:其實在中國人的社會裡,另一個主角成東青(出身窮苦農村的土鱉)這種人才會成功。
他就像現在大陸、台灣也有的資本家,有智慧、儒雅、比較謙卑、比較真善美。但這些說到最後,就是只有一個字,比較「假」。
而孟曉駿的個性就是,你看到什麼我就是什麼,他看起來好像自大、自私,因為他把真實的自己都表現出來。
所以電影裡我還借了他去講了一些我多年來想講的話,最經典的就是那句:「我就是為了我自己,起碼我承認。」
拍這戲的時候,都沒有人願意演孟曉駿,因為大家覺得這個角色不討好。但是我最喜歡這個角色,我拍這戲就是為了這個角色。
觀眾看膩了大片
問:有人說中國市場終於走到了「大片時代」的結束,是嗎?
答:這個確實是,但也不是因為這部電影,我也不會認為是我走在前面。我一向都是謹慎的人,不敢衝在最前面。
之前你根本不能改變現實,你只能拍大片,但大片終於拍到觀眾審美疲勞了。但我也不同意說大片就結束了,因為現在是走到一個「終於不一定要是大片」的時代了。
現在開始有了替代性,回到一個我熟悉的題材,就是講老百姓生活、跟我們自己有關的題材。(採訪整理/馬岳琳、李欣宜)

沒有留言: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