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0.2013

時尚新職業@Fashion







在信息化成熟的今日,時尚行業的工作種類日趨多元,以網路為基礎的一大批新崗位越來越得到重視。時尚博主、街拍達人都已是久遠的概念。現在傳統媒體在全媒體戰略下衍生出了諸多新崗位,獨立媒體卻在向傳統媒體靠攏。社交網路與時尚電商的蓬勃更是使得從編輯到PR的各項職能都逐步邁向了Web 2.0時代。

革命性工具的產生總會給社會的諸多方面帶來變化。新能源如蒸汽、
電力、原子能推動著人類社會的進步,互聯網作為一種前所未有的聯繫方式同樣為人類社會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從互聯網、電子企業的影響力超越金融業可見一斑。愛趕時髦的市場產業又怎能錯過這趟順風車呢?回溯歷史,你會發現設計師也是在時代的「逼迫」下從裁縫變過來的。近年來時裝產業變幻莫測,傳統的職業分工顯然已不能滿足新出現的需求。因此,新的時尚職業也就應運而生了。
時裝博主、街拍達人、
街拍攝影師這一類算得上是第一代的時尚新職業。約莫六七年前,那時大多數傳統媒體和時尚企業仍沒有意識到網路的巨大潛力。因此博客這一平台,讓有觀點有態度的平凡老百姓在時裝世界中獲得了一定的話語權。能說會道者成了博主,愛美敢穿者則成了街拍客。然而,隨著像微博這種更為緊密的網路社交方式的出現,已很少有人會像以前一樣收藏一堆博客地址並定期閱讀。現在大家都在微博上,不僅僅有博主、達人,傳統時裝行業的大佬們也紛紛開微博、曬生活、談內幕。博客時代的優勢瞬間被淹沒。正牌編輯們看秀直播比博主發延時秀圖有趣多了。持久下來,博主也大都紛紛轉型。有當編輯的,加入傳統媒體;有當作者的,成為自由職業者;有當明星的,大小活動一概參加。總之,靜下心來寫東西的人越來越少,博主、達人的頭銜在話語權泛濫的今日甚至帶有一絲貶損的情緒。在品牌活動上若有人跟你說:「喲,某某時尚達人來了。」潛台詞基本上都是:「那人很Low的呀,我才不要跟那個人說話呢。」
近年來時尚新職業大多出自於舊枝發新芽的傳統行業。
時尚媒體在全媒體戰略下衍生出的網路以及數碼板塊雖說不是對Web 2.0時代的到來做出的最早反應,但必定是響而有力的一擊。無論信息傳播的媒介再怎麼變,傳統媒體仍然是創造新聞的主要陣地,信息轉載者的可替代性太高。正是如此,做新媒體的話事人比博主權力大多了。網路板塊也自然成為了眾多傳統媒體人跳槽的去處。Sally Singer可以說是典型代表人物。在2010年去《Times》擔任數碼創意總監併兼任《T Magazine》主編以前,她是《Vogue》美國版的時裝專題與新聞總監。按照《Vogue》美國版的人員架構,她已經很難再往上升。所以她選擇了第一次跳槽,從傳統紙媒轉向往網路尋求更廣闊的發展。接下來的兩年時間裡,雖然《T Magazine》做得一般,Sally Singer的國際知名度卻得到了迅速的提升。她平淡的秀評被各大媒體引用,地位直逼Suzy Menkes等資深人士。這下子,她的老東家《Vogue》美國版艷羨了,為了把她挖回來還專門設了個數碼創意總監的職位,打理《Vogue》網路事務的運營。這一切,恐怕與Style.com的巨大成功有關。該網站創立之初乃是Vogue的子網站,可後來在網路上自己的氣勢比Vogue還大,甚至反攻紙媒推出了半年刊。此時,Vogue才意識到自家網站也是要自己人做才放心,不能挂名外包。在「Vogue Archive」的推出過程之中就催生了網路時裝圖書管理員這一職務。他們需要把120年來出版的每一期每一頁上的信息數字化。當你搜索Linda Evangelista時,出來的不僅要有她的採訪,更要有她身影的每一張照片。其實在把過刊數字化的過程中每一個傳統媒體都需要這個職位,這個人要有著橫跨歷史的時裝知識儲備並且還要熟練掌握數字媒體科技。
國內媒體在全媒體建設上也算是與時俱進。
坐計程車時你也許看過Modern TV或者其他媒體推出的移動電視服務。上Apple的應用商店時你也許注意到現代傳播的iMagazine應用。傳統媒體已把觸角伸向了最細微的角落,讓資訊唾手可得。這些舉措後面是整個產業的人員大挪移。據聞,赫斯特集團(中國)正在籌備推出《Elle》iPad版本,專攻高端市場,以彌補雙周刊策略帶來的不利因素。時尚集團則是藉助網路以《Harper』s Bazaar》前時尚總監李暉為首,整合業內資源發展出了名為「我們的街拍時刻」的微博。網路媒體也在覬覦時尚這塊蛋糕,網易、搜狐先後從《時尚先生》挖角,把主編鈄江明、副主編周周請過去開拓業務。網易拍起了時裝大片,搜狐要搞中國超模排行榜。且不論效果如何,網路媒體的時裝編輯部也算是新新職業了。
獨立新媒體早已走過百花齊放的年代,
在傳統媒體後來居上的絞殺之下,所剩者大多是因為找對了利基市場。資訊綜合類Fashionista、Fashionology等網站的成功在於弄得早,名字取得好。但分析下來會發現這些所謂的獨立媒體其實完全依賴傳統媒體提供資訊,他們提供的僅僅是平台。隸屬於《New York Magazine》的時尚博客The Cut反而會有許多編輯自身的觀點。真正下了功夫的是Fashion Gone Rogue、Models.com這一類網站。前者從轉帖時裝大片逐漸拍起了大片,意味著一批以網路為媒介的模特、造型師、攝影師得以成長。後者則是以前所未有的規模整合了時裝產業的資源;模特排行榜更是讓他們獲得了不小的話語權。然而發展到現在,你會發現他們的組織架構以及操作模式其實是在跟傳統媒體相靠攏的。媒體畢竟做的是內容不是渠道,把烏托邦式的管理方式運用於新媒體未免幼稚,網站也需要主編,也需要資源,更需要廣告。因此獨立媒體也產生了諸多崗位。編輯部、市場部、技術部一應俱全。即便是傳統媒體的網頁版,他們也傾向於另設一個團隊管理。Elle、Vogue等國內網站都有自己的主編、編輯。這些新職位在前些年得不到重視,被認為是次等編輯。現在完全不會了,他們享受著與傳統紙媒一樣的待遇,看秀前兩排,過節有禮收,以及無窮無盡的虛與委蛇。
2012年的重頭戲其實在電商與社交網路的公共關係領域,
大批優秀的人員紛紛跳槽去電商做公關。在中國,初來乍到的國際電商大牌Yoox和Net-a-porter都在積極招攬人才。Net-a-porter中國區現任公關及市場總監Lea就是從《Vogue》走出來的:「2007年,在從事時尚媒體工作10年之際,我曾經離開之前的雜誌社工作到義大利學習,花了一年時間了解歐洲的時裝產業。就在這段時間我注意到歐美的時尚網站和時尚電商行業已經發展得非常成熟,內容做得也很高端、很專業。當時國內還沒有任何時尚、奢侈品電商網站可以在定位和內容品質上能夠達到這樣的水平。那時候我就想,在未來的幾年裡時尚和奢侈品電商必定會在中國成為新的增長點。果然,到了2010年左右,奢侈品電商成為了投資人看好的投資新寵。對於我來說,進入奢侈品電商行業是給了我一個機會不從同的側面去發揮過去這麼多年在時尚行業積累的經驗,也是一個新的挑戰。」品牌官方微博的管理也成為了今年一大亮點。有的企業選擇自己運營,有的則外包管理。幾個從傳統4A公司走出的年輕人,在2009年創立氬氪互動,如今已經在負責不少奢侈品品牌國內的微博運營。「比起在傳統紙媒上做宣傳,如今品牌們更傾向於在網路上進行推廣和造勢。網路及時的反饋力和互動性是傳統媒體所不具備的。傳統廣告進中國后模式就沒變過,而互動營銷天天在變,需要時刻保持敏感度和學習精神。這個行業現在沒有所謂的成功模式,改朝換代分分秒秒。SNS剛被微博取代,客戶又開始問我們微信該怎麼做了。」氬氪互動CEO Steven告訴我們。
企業的網路公關與傳統的公關比起來也更具挑戰性。
電商公關的工作性質還算是與傳統公關相近,只是你推廣的企業把店開在網上而已。微博公關面對的可要複雜多了,不僅要面對媒體,還要直接面對各種各樣與品牌沒有任何利益關係的人,甚至還有被盜號的風險。微博是個互動的平台,只發品牌信息似乎太無聊,弄點心靈雞湯又會被罵做作。與網友恰當的互動是最理想的狀態,但這又是何其困難的一件事。要是品牌出現公關危機,網民能直接在品牌微博下面罵,逼你做回應。粉絲可買,評論可買,可就是買不到地位與形象。事情反過來,網友說好話,如何回應也需要斟酌。H&M的官方微博回應網友發的購物心得說出「親,你真有眼光!搭配得真美!」之類的話可以理解。Chanel的微博要是干出這種事恐怕是難以想象的。當然,微博PR要管的遠遠不止自己一家,如何借用微博達人發「軟微博」也是很深奧的一門學問。有時偷工減料,一看便知是廣告;有時藏得太深,信息被掩埋;有時用字不當難變高端黑,是贊是彈傻傻分不清。
相信隨著技術的推進與更新,隨著草根時尚觀念的深入人心,
我們將會迎來更多聞所未聞的有趣新職業。
 
@Source: iWeekly·周末画报 

沒有留言: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