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3.2012

在雲端計算@Technology










每一天,位於舊金山的一家創業企業氣候公司(Climate Corporation)都會對美國境內超過100萬個地點未來兩年的天氣情況進行超過1萬次的模擬,再結合植物根繫結構和土壤質量等相關數據,為成千上萬的農民承保農業險。而另一家公司開發的名為Cue的應用,則每天會掃描5億條電子郵件、Facebook更新以及企業文件,自動管理日程,為用戶生成每日活動的預覽圖。

如果在10年前,兩家公司要實現這樣的業務,
就必須耗費大量的資金投資計算機資源,以獲得相應的運算能力。而如今有了雲計算(Cloud Computing),少量的台式機和工程師便能讓這一切成為現實。正如它的名字一樣,一直以來雲計算都是個有些虛無縹緲的概念,被一群Geek掛在嘴邊,但隨著它逐漸走向清晰和主流,正式進入了應用階段,這種信息在更大範圍、更深層次的自由流通所帶來的便利不僅僅影響普通人的日常,更改變著各行各業的前景。

新一輪互聯網革命,誰說還要等待更久的日子?


雲從何處來


愛迪生髮明電燈后,本打算將發電機和電燈泡一起賣到千家萬戶,
但他的弟子英薩爾卻決定建設公用電網,讓人們得以享受廉價的電力,也免去了家家戶戶在地下室安裝發電機的麻煩——雲計算也是如此。無論它背後有多麼複雜的演算法,一言以蔽之,它是一種新的互聯網資源配置方式,而雲服務正是搭載在這一新科技上的具體服務。

對於雲計算的特性,最形象的闡釋是「租車類比」。
微軟的政府技術戰略高級總監艾倫·梅里休(Alan Merrihew)曾解釋道:「如果有客人到訪你所居住的小城,他們在城裡逗留的兩周里,你會買一輛車給他們使用嗎?然後讓那輛車一直閑置直到他們下次再來?不,當然不會!合乎邏輯的做法是,租一輛車供他們在觀光時使用。實際上,雲服務與租車服務類似,只不過它所出租的是信息計算服務。」

這段闡釋讓雲服務的五個特徵呼之欲出:按需自助服務;
分佈廣泛的接入網路;資源聚集;快速的調整能力;計費服務。而它之所以叫雲,是最初在考慮雲計算的各種相關方(不同終端、應用、平台等)時,用了一個類似於雲的形狀將它們囊括其中。通過雲計算這種基於互聯網的計算方式,共享的軟硬體資源和信息能夠按需提供給計算機和其他設備。提供資源的網路便被稱為「雲」,而「雲」中的資源能夠無限擴展,並隨時獲取。

雲計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個世紀50年代。當時,
大型計算機剛剛面市不久,由於其昂貴的價格,只有一些科學院或是研究機構才能使用。而考慮到大型計算機的投資回報問題,這些科學院和研究機構便將它的一些使用許可權賣給或是租給其他沒有能力購買整個大型計算機的企業或是研究機構。這種將CPU時間作為服務提供給需要的人的模式可以看做是雲計算的雛形。

但它真正為人們熟知還是進入到21世紀后。曾經,業界的大佬,
無論是微軟的蓋茨、英特爾的貝瑞特,還是通用的伊梅爾特,都一度對此不置可否。然而,自2010年下半年起,韓、日、英、德、美、中等國卻都陸續發布了雲計算髮展大計——因為利用雲計算賺錢突然不累了。我們所熟知的互聯網公司都紛紛主導了這一變革,如亞馬遜、谷歌、蘋果、IBM、惠普和思科等,甚至連名不見經傳的小公司浪潮都靠著銷售與雲技術相關的設備狠賺了一筆。

取之於雲,用之於雲


總部位於美國西雅圖的亞馬遜公司以銷售紙質書和音樂CD起家。
在過去六年裡它基於雲計算髮展出一個不為普通消費者所知卻潛力無限的業務部門:亞馬遜網路服務(AWS)。這個部門維護著存儲和提供亞馬遜所有電子書、歌曲及電影的電腦網路。

亞馬遜公司的負責人說,「雲」的主要優勢之一在於,
它可以讓亞馬遜節省成本,因為「幕後工作」將交由處於「雲端」的計算機處理。這項技術還能縮短網站頁面在其自產的平板電腦Kindle Fire上的載入時間。當一位Kindle Fire用戶訪問一個網站時,處於「雲端」的計算機將會承擔所有載入網頁的繁重工作,然後再向平板電腦傳回所有必要信息。

在雲服務市場風生水起的亞馬遜還向包括微軟、林登實驗室(
Linden Lab)和極具潛力的下一代搜索引擎Powerset等出租自己的雲端存儲服務,以加快它們軟體的下載速度或增強計算能力。

而另一方面,長期以硬體為專長的IBM則在雲投建市場更勝一籌。
IBM大中華區雲計算事業部總經理王勝航是個非常擔心媒體不理解雲的人。每次闡述觀點時,他都要拿出一支馬克筆認真畫圖來解釋什麼是雲,IBM的雲哲學是什麼。

他不是一個人,幾乎每個研發推廣雲技術的公司都有此擔憂。
作為最早研發雲、實踐雲的公司,IBM如今走上了販賣雲技術、雲設備、提供雲諮詢的道路,而其內部早就專門設有為研發項目提供IT解決方案而設置的雲,以及用來專門追蹤客戶信息的業務雲。他們面對的不僅是來自內部真真切切的需求,還有外部世界探究的好奇心。

儘管現今全球的雲計算市場還停留在商對商層面——
亞馬遜和IBM等公司將雲計算技術販賣給其他商家,但它覆蓋的行業幾乎觸及到了原有信息技術的所有領地:互聯網公司、金融行業、電子政府和文化產品交易等。德國Spiegel TV電視台就曾向AWS付款為2萬個節目做數字拷貝,而如果該電視台使用自己的伺服器,所需的電費都要比AWS的服務費用高。

可見,雲計算的交易很大程度上還是出於成本的考慮——雲更便宜。
就像租車一樣,也許在使用時,租車的代價要高於自己有車的代價,但好處是,你不需要在用不著它的時候為它付賬。

今天,無論是企業,還是消費者,
都已經不再滿足於對雲計算的概念認知:對企業來說,雲計算能夠降低成本,靈活管理分配資源;而對於消費者而言,如水電一樣的IT資源令生活更便捷。「我們正在經歷一場轉變,其影響如同建立電網帶來的轉變一樣重要而深遠。」AWS的負責人安德魯·R·賈西(Andrew R. Jassy)說道,「轉變發生的速度大大超出我們任何人的想象。

雲之生機


撇開對經濟方面的考慮,
普通用戶對雲計算的接觸基本是通過各式軟體進行雲存儲、雲協同和雲筆記。雲存儲是大部分人曾經使用過的網盤這一功能的升級版,代表產品是位於美國的公司Dropbox;雲協同即是如蘋果iCloud將賬戶信息和數據同步至不同終端;雲筆記則是近一年來大熱的Evernote和麥庫筆記的統稱。這類消費雲服務(Consumer Cloud Service)正逐漸被科技公司融合到一個軟體或一個雲數據平台上。

儘管不若商對商的市場那麼有利可圖,
消費類雲服務的市場也在快速發展。據美國公司Gartner的預測,到2013年,個人雲服務將覆蓋超過90%的終端。而根據上海的艾瑞公司預測,到2013年,個人雲存儲用戶規模將達到2.23億,在中國網民中的滲透率為36.7%。

對於普通用戶來說,最美好的願景也不外乎如此:
在不同地點辦公再也無需攜帶存儲大量信息和數據的移動硬碟,一個存儲了一切資料甚至桌面設置的「雲鑰」便能解決所有問題;而辦公電腦則可能只有一台顯示屏,背後的主機被一個小小的「雲盒」取代,但配置卻更高;網路帶寬和計算機資源等不再被周遭的硬體所限制,而是由更大的數據中心靈活配置……當所有數據都完全被保存在一個平台上,安全、穩定、獲取容易,何樂而不為呢?

當然,任何技術都不十全十美,雲的缺點也非常明顯——
數據安全問題。今年7月,亞馬遜的部分數據中心受艾琳颶風影響,發生了宕機事故。許多亞馬遜的客戶,包括知名的LBS公司FourSquare,問題和解答服務商Quora,新聞共享網站Reddit等,都出現了癱瘓。儘管亞馬遜的雲服務在之後很快恢復,但這件事故還是給對雲計算尚存疑惑態度的公司留下了陰影。

而對個人用戶來說,將大量私人數據存儲在雲上,
是否會被提供服務的公司以不合法手段利用?如果公司的服務終止了,用戶的數據該如何收回?這些問題也著實令許多國家發展雲計算的速度放緩,尤其是在部分歐洲國家。

「我真的很擔心,把什麼都放在雲里,會很糟糕。我想,
五年內我們一定會有很大的麻煩。」蘋果聯合創始人斯蒂夫·沃茲尼亞克(Steve Wozniak)說,「我們放在雲端的東西越多,對這些信息和數據的掌控力就越小。」但任何新科技在推廣的過程中都會遭到各種各樣的質疑。雲安全問題無法規避,也確實至關重要,可人們並不會因為存在這樣的問題就不使用雲技術。畢竟,這是大勢所趨。」


雲計算的數字真相


2011年,
在IBM發布的對全球20個國家的2000家中型企業的調查報告中,雲計算成了一個關鍵詞,一個個數據也見證了雲計算在全球範圍內的飛速發展。

01.
一台新的伺服器加入到雲端可為120台平板電腦或600個智能手機提供服務。
02.70%接受調查的公司2011年都在進行雲計算研究,
以求從中謀利。
03.41%的公司高管和僱員稱他們公司內部在使用某種雲服務。
04.從事與雲計算相關工作的人員在2011年就已達55萬人。
05.微軟公司2011年的研發預算中,90%
都貢獻給了雲計算相關產品和戰略的研發。
06.64%的公司在採用雲計算技術后減少了浪費並節約了能源。
07.超過50%的IT部門僱員願意從事與雲計算相關的工作。
08.65%
的公司在2011年採用了雲計算技術來搜集和分析數據。
09.雲計算技術至少為90%
選擇它的公司帶來了在相關領域的發展。
10.80%
的公司在選擇雲計算後半年內就感受到了它所帶來的巨大進步。
 
 

沒有留言: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