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7.2012

屋裡廂的舊時光@Culture





蘇州河南岸還留存著一片最原始的上海石庫門。熱心的年輕人在網路上發出召集帖,組織大家前往那片地域穿行弄堂,他們撫摩著石庫門上的古樸花紋,拍攝著老城區的風土人情,在城市中心作一場輕鬆而迅捷的懷舊之旅。遊客們裹挾而來的生活,熱熱鬧鬧地浮在表面,和它本身像是沒有關係。因為這一層外來的熱鬧,蘇州河南岸的石庫門裡弄顯得尤其黯淡。彷彿商人拚命吆喝,只是為了給自己鼓氣,卻不敢正眼看一看手裡正在賣的東西。本地的阿姨叔叔,看見帶著相機的遊客,並不避諱,而是勸你:「多拍點照片,以後拆了,就再也看不到鴿棚了。」青年遊客的聲音帶來了外面世界的所有活力和激情,本地居民甚至倚賴著這種新鮮的、滿含著興奮和好奇的聲音,汲取著生活的力量。

最初,為了全身心地擁抱新生活,
上海在城市建設中多半帶著推土機式的快感,徹底剷平過去的歷史痕迹,在舊址上建立新的城市功能。把雞翅木的條案丟出去,只為一台嶄新的進口電視機——幾乎是早年間急切嚮往現代化的中國人一致的選擇。可是這樣激烈的更新方式,常常導致人們記憶的斷層,短短几年,新生代已經浸潤在新的城市記憶里,本城的舊日生活只能存活於小說和畫冊中。

在蘇州河南岸的石庫門裡,可以處處感受到這種時間的詭秘性。
我們經歷的東西都在以一種亡命之徒的加速度迅速變成歷史,像是無可追悼的自由落體運動。時間裡,一定有一個巨大的黑洞,不動聲色地吞下這些東西。走在小時候再熟悉不過的弄堂里,腦子裡不停進行新舊建築對照。有時候,新玩意太突兀,霸道地驅逐了對照的機會——老的是什麼樣子,完全無跡可循。我想起時間的秘密結構,「它由層層時間相接但是內部又沒有來往。」可是現實卻是,這多像一場又一場圍剿,多了供外地人憑弔的上海印象,少了本地人舒舒服服打哈欠的客堂間。

老石庫門改造的命運也像人類投胎一樣,要碰運氣。
好的改造者會充分尊重美的傳統,誠懇地投入「古老風貌的恢復」。而品味低下,兼又利欲熏心的改造者,往往將它的面貌變成自己丑怪趣味的綜合體現。他們根本不懂得什麼是美,也懶得去打聽,在他們眼中,世界上最美的圖案無外乎人民幣了。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注意到身邊被拆遷的石庫門,他們急於拿起相機記錄下這些變化。對於他們而言,在弄堂中的穿行,就像涉足在記憶、夢境、感情的迷宮中,而日常生活也是一個不斷糾纏著記憶、幻想、感情、過去與現在種種事件交疊的上海迷宮。


@Source: iWeekly·周末画报

沒有留言: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