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2.2012

沒有機會,就自己創造機會@Thinking


作者:徐仁全 / 攝影:林育緯

 「Good bye my friends and Good bye Taipei! I will really miss everyt hing here!」 10 月12 日,科技男CK po了一張機艙照片,並寫下這樣一段文字,放在他的FB 上,向他1200 多名粉絲說再見。他要離開台灣,到新崛起的緬甸去創業。   27 歲的CK,在泰國長大受教育,父親為早期前往泰國開疆闢土的台商。10 年前,他回到台灣讀大學,選了資管及企管雙學位就讀,畢業後也順利在「A」字開頭的電腦品牌大廠工作。   

做了2 年多,想了解國外市場,他轉換到另一家「A」字開頭的電腦大廠,負責中東地區的市場業務,也頗有成就感。但一直以來,CK 對創業就很有興趣,大學時修過「創業管理」的課,那時就想,有一天,應趁年輕去闖一闖,不要當上班族,吃人頭路。3、4 個月前,CK 接觸到緬甸大步開放的資訊,讓他動起念頭,「這是不是一個契機?」他心裡想著這次應是千載難逢的機會,不能放過。隨後他聯絡當時一起在泰國讀高中的緬甸華 僑同學,透過FB 牽上線,並在線上交換資訊,了解緬甸就有如2、30 年前的大陸,正要開放市場之際,處處充滿商機。  

 「想到就很興奮,這種機會可能一輩子就遇到一次,」出發前CK與《30》分享了他的想法。但他沒有興奮過頭,理性地利用工作之餘蒐集資訊,甚至參加經濟部舉辦的緬甸投資說明會,建立與官方溝通的管道,也再次確認他可以做什麼。   有了想法並著手找資料後,朋友們好心提醒他,新興市場商機大,但風險相對也高,要小心。另也有人覺得,在台灣大科技公司待得好好的,領4萬多的薪水,為何想不開去落後國家,還放棄了一切。  

 CK認為自己還年輕,沒有什麼包袱,又單身一人。如果去闖個3、5年不成功,也沒什麼損失。「父親那一輩提著一卡皮箱就出國接單,我們這一輩條件更好,沒有理由害怕,」如果沒去做,CK會遺憾。   為了再次確認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確,他列了一張表,比較去與不去的不同。他發現,去闖一闖,可以捉到新興國家的成長機會,也可白手起家創業,更可當一名操 盤手;但缺點是要離開舒適圈及台灣的朋友,到陌生環境重新適應。如果不去,繼續上班也沒什麼不好;但會成為一名執行指令的人,時間久了,可能失去勇氣創 業,最後就此過了一生。   

  「一想到不做,就此過一生,我就決定去衝衝看。」愛挑戰、愛冒險的CK,不甘過平凡的日子,也不覺得一站到底的人生列車是他的選項,他決定走不一樣的路。   就這樣,賣了在台灣的家當,退了房租,踏上飛往緬甸的班機,也帶著他創業的夢想,就此出發。至於要去緬甸創什麼業?CK不急,到當地花1個月的時間了解情況,也許與台灣的產業優勢連結,就能找到商機。   CK的創業不是夢想,而是ing進行式。 一站到底的人生列車已停駛  

 在台灣,大部分年輕人仍循著過去的軌跡在走人生的路。考上名校、進大公司、穩定收入,就此過一生。但曾幾何時,這班通往成功的人生列車竟發生脫軌現象: 考上名校,卻也找不到工作;進了大公司,卻無法發揮所長,加班爆肝,換來的是失去健康與生活品質;更慘的是,產業詭變,過去的明星產業成了「慘業」,讓年 輕人失去工作方向。  

 過去人們常說「來來來來台大,去去去去美國」,表示念完台大後,再到美國留學讀書。但現在流傳於台大電機系學生中 的順口溜已經變成 「來來來來台大,去去去去發哥(科)」,喝過洋墨水回到台灣也不一定是求職保證,大半學生較為務實選擇在台灣讀碩士,或直接找工作。也因此,台大電機系的 學生畢業後,進入聯發科或台積電的比例不少,甚至進去後發現,怎麼大多數同學都進來了,甚至學長姊也都在這裡,感覺好像延續學校時光一樣,但曾幾何時,一 站到底的人生列車已開始停駛?   《30》最近做了一個實驗,在FB上發起「不一樣的年輕人,不一樣的30」活動,立即獲得11位25到 27歲的年輕人參加。7、8年前,他們都是人人稱羨考進一流大學的狀元小子,但沒想到進入職場後,第1名光環根本派不上用場,而且「低薪、爆肝、學非所 用」的情況愈來愈嚴重。

沒有留言: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