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原肥皂創辦人江榮原,攝於陽明山自家農場。
圖/阿原肥皂公司提供
經濟日報╱記者蘇珮儀/台北報導
圖/阿原肥皂公司提供
經濟日報╱記者蘇珮儀/台北報導
「我對中下階層的勞動者有很多不捨,在他們身上看到我父親壯志未酬的身影。」物質缺乏的童年,讓阿原肥皂創辦人江榮原對小農、工人和土地有很深的情感,也因為缺乏,培養出他對美學的品味、對知識的熱情。
江榮原說,小學時最喜歡漂亮的月曆和雜誌,一拿到就開始撕模特兒、摩托車、海外風景照,貼滿房間,每逢過年拿到月曆就好高興。
江榮原家中有6個兄弟姊妹,生計壓力大,沒有玩具和新衣服的童年,最大滿足就是用免費照片裝飾簡陋木板隔間的房子。
「沒有屬於自己的東西,讓我渴望用手做給自己一些東西。」江榮原說,渴望不到美就更想完成美,回歸眼前手工肥皂的製作,商標和產品上的書法筆跡就是江榮原親手寫的,阿原肥皂吸引人的整體美學風格也都出於他。
江榮原回憶,父親渴望成功,一直在找尋打拚的機會,哪裡有商機就往哪裡去,一家8口不斷舉家搬遷,「我換了5個小學,想交朋友卻無法達成,所以只好不停看書,書是我最好的朋友。」讀書讓放牛班的他沒有變壞,直到現在都熱愛閱讀。
江榮原熱愛武俠小說,欣賞俠義之美,他關懷社會,雖無法像廖添丁劫富濟貧,卻有股傻勁做同仁眼中沒報酬率的投入:販售小農的苦茶油、鶯歌的帆布袋、原住民肥皂等,這些賣得都不好,卻能帶給弱勢群體生計機會,因此發願每年要幫助一個台灣的弱勢群體。
阿原肥皂的文宣充滿對社會、人群和土地的思考和訴求,是江榮源咀嚼人生後的反芻,是閱讀帶給他洋洋灑灑的思考力。
寂寞的童年累積出他驚人的閱讀量,從世界名著如戰地鐘聲,到梁羽生、金庸、古龍的武俠小說,書名他至今如數家珍、倒背如流,他說:「它們陪伴我,我怎能忘了它們!」
江榮原家中有6個兄弟姊妹,生計壓力大,沒有玩具和新衣服的童年,最大滿足就是用免費照片裝飾簡陋木板隔間的房子。
「沒有屬於自己的東西,讓我渴望用手做給自己一些東西。」江榮原說,渴望不到美就更想完成美,回歸眼前手工肥皂的製作,商標和產品上的書法筆跡就是江榮原親手寫的,阿原肥皂吸引人的整體美學風格也都出於他。
江榮原回憶,父親渴望成功,一直在找尋打拚的機會,哪裡有商機就往哪裡去,一家8口不斷舉家搬遷,「我換了5個小學,想交朋友卻無法達成,所以只好不停看書,書是我最好的朋友。」讀書讓放牛班的他沒有變壞,直到現在都熱愛閱讀。
江榮原熱愛武俠小說,欣賞俠義之美,他關懷社會,雖無法像廖添丁劫富濟貧,卻有股傻勁做同仁眼中沒報酬率的投入:販售小農的苦茶油、鶯歌的帆布袋、原住民肥皂等,這些賣得都不好,卻能帶給弱勢群體生計機會,因此發願每年要幫助一個台灣的弱勢群體。
阿原肥皂的文宣充滿對社會、人群和土地的思考和訴求,是江榮源咀嚼人生後的反芻,是閱讀帶給他洋洋灑灑的思考力。
寂寞的童年累積出他驚人的閱讀量,從世界名著如戰地鐘聲,到梁羽生、金庸、古龍的武俠小說,書名他至今如數家珍、倒背如流,他說:「它們陪伴我,我怎能忘了它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