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2.2012

從隧道穿過,看當代藝術的行進軌跡@Gallery


2012-10-12 13:33:00 來源:TimeOut北京消費導刊

文/ 劉思瑤

 李鬆鬆個展10月20日佩斯北京
 
高而闊的佩斯北京空間,橫貫著一根閃著銀色光芒的金屬隧道,一群年輕人在隧道的一頭排起長隊,靜靜地依次從管道的一頭進入,兩分鐘的工夫再從另一頭走出,眼中帶著迷離的色彩。這個隧道被命名為《一個人》,是李鬆鬆的最新的創作。 

如 此巨大的裝置作品,耗費了李鬆鬆近五個月的時間。在91塊畫布上塗了不同顏色的厚厚油彩,看似有序實則隨機地凹凸拼貼組合,組成這樣一條長長的色彩迷離的 隧道。站在隧道的一端看去,猶如墜入某個夏夜斑斕的夢中。踩上隧道,LED燈鋪就的路在腳下亮著晃眼,又因為表面上舖有一層金屬網格,踩上去吱吱作響,一 步步行如探險。兩旁各種顏色的色塊讓人暈眩,頭頂上卻並未封閉,留出一條縫隙來,讓你能看到天。 

李鬆鬆拒絕為《一個人》提 供釋義,關於創作過程,他以寫小說來做比喻,“寫到某一個句號,感覺可以結束了就結束。這些凹凸造型沒有什麼特別意義,色彩也沒什麼特別所指。充分的視覺 符號完全能構成藝術家所要說的所謂的意義。”沒錯,一直以來對社會、政治、當下現實有話說的藝術家李鬆鬆,就像這件裝置作品,開始合攏內心,將關注點向內 投射。曾經的那些解構歷史事件照片的作品,彷彿在瞬間離你遠去,沒有了具象的描繪對象,消除了人物和歷史等所指,更不必說當年為肖魯的《對話》提供手槍的 載入美術史冊的一舉那般具象的行為。

放棄了全部內容釋義,只留下厚厚的塗料層這一形式上的特點,從具像到抽象,再到觀念,李鬆鬆的藝術作品一步步蛻變——幾乎可以說,這蛻變過程恰恰就 是中國當代藝術家近些年來日漸趨於雷同的轉換形式。就在三五年前,也許還沒人能想到,中國的當代藝術竟會以這樣的軌跡,漸漸回歸到形式主義去。這件《一個 人》裝置作品,最好地闡釋了什麼叫形式決定內容,而藝術與現實、形式與內容的聯繫全部被割裂。 

在展覽的前言裡寫道,藝術家 將“發現”的可能性留給了觀眾。就像一個遊戲,李鬆鬆設置了遊戲規則,而觀者走進萬花筒般的隧道,穿過迷霧般的幻象,再帶著各自的困惑離開。其實以觀者的 身份走一趟隧道,大概可以明白李鬆鬆意圖使觀者通過色彩帶來的閉合感,回視自我的成長與建設。可是在兩分鐘的時間內,究竟有幾個能深入到內心自我的深沉 處?而就筆者看來,頭頂上的空隙實在讓人無法擺脫現實壓迫感,深入亦無法單純進行。 

另一方面,展覽開幕現場,亦有環保人士提出不同聲音,高成本大製作勞民傷財,無論是運輸還是保存都帶來極大麻煩。商業性與藝術性互相消解,讓這件作品爭議頗多。

沒有留言:

Search+